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加速构建市场化交易体系 促进新能源消纳利用

   2017-03-15 中国电力新闻网
48
核心提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为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利用,两会代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为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利用,两会代表建议应尽快完善市场规则,建立有利于打破省间壁垒、鼓励新能源多发多用。

自2015年9号文发布以来,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已经覆盖有条件开展的所有省(区、市),特别是电力市场建设取得重要成果,交易机构组建工作基本完成,为电力市场化交易搭建了公平规范的交易平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抓好电力和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开放竞争性业务。来自河北、山西和新疆的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应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打破省间交易壁垒,推进电力直接交易,推动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市场化交易。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来自河北的全国人大代表哈明江表示,我国电力长期以来按省域平衡,目前跨省跨区进行大量交易的政策和市场机制尚未完全成熟,加之各省电力交易政策存在差异,部分省间壁垒较为突出,电力跨省跨区交易仍受到一定制约。

“河北省是全国电力主要受入省份之一,长期以来电力供需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特别是河北南部电网年外购电量超过总用电量的五分之一。”哈明江表示,据预测今年夏季河北南部地区电力难以实现就地平衡,最大缺口接近400万千瓦,目前只能依靠与周边地区的短时电能调剂和互济进行缓解,亟需在机制完善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中,通过更大规模、远距离的电力交易获得能源支撑,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

来自山西的全国人大代表常俊民则建议,应加大电力直接交易力度,解决发电企业“窝电”与用电企业“缺电”的问题,帮助工业企业降低用电成本。

据常俊民介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铝工业园区的中铝山西华圣铝业有限公司,年产22万吨电解铝和6万吨预焙阳极炭素,主要为永济市铝工业园区几十家铝加工企业提供液态铝原材料,年用电量约31亿千瓦时。

近年来,该企业为降低用电成本,一直寻求向3公里外的同煤热电直接购电,虽经多方协调,到目前为止均未成功。同时,由于山西电力供大于需形势严峻,同煤热电一直不能满负荷运行,高成本运行致使亏损严重。于是出现了永济市铝工业园区3公里范围内“窝电和缺电并存”的现象。

为此,常俊民则建议,应引导市场主体开展多方直接交易,有序探索对符合准入标准的发电企业和用户赋予自主选择权,确定交易对象、电量和价格。

以市场化交易促进新能源消纳

哈明江认为,目前我国风电、光伏累计并网装机快速增长,尤其是“三北”地区新能源由于外送问题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弃风、弃光现象。而河北省目前处于治理大气污染、推进能源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阶段,电力去产能政策方向已经明确,对绿色清洁电能具有较强的消纳意愿。

“但由于新能源外送通道受限、缺乏跨省跨区消纳政策和电价机制、新能源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等因素影响,目前仍不能大规模进行交易和消纳。”哈明江表示,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促进清洁能源跨区跨省消纳,将为河北省治霾减污、实现能源消费转型升级提供基础性机制保障,对促进京津冀地区大气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哈明江建议,应尽快完善市场规则,建立有利于打破省间壁垒、促进电能特别是清洁能源跨区跨省消纳的电价机制和新能源配额制度,鼓励新能源多发多用,鼓励东中部省份多消纳外来新能源。

为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利用,今年1月18日,三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推行绿色电力自愿认购交易,一定程度上为缓解当前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并网消纳和补贴拖欠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但全国人大代表、新疆新能源集团董事长武钢表示,从文件内容来看,市场化的绿色电力交易体系仍有待当前绿色电力的自愿认购情况而定,2018年才会适时启动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考核和绿色电力证书强制约束交易。

考虑到当前自愿认购的主体主要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元、社会机构和个人,对实现绿色电力交易的市场化运行影响有限,武钢建议,应尽快推动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市场化交易。

“以化石能源发电企业为责任主体,让排污企业支付环境成本,通过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在燃煤电厂和可再生能源电厂间进行利益调整,让化石能源发电企业依照实际燃煤发电量承担一定比例的绿色电力证书的购买责任。”武钢建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