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推动新《环保法》落实,环境保护部近日召开建立绿色GDP2.0核算体系专题会,重新启动绿色GDP研究工作。
中国低碳网与您一起解读:何为绿色GDP?中国绿色GDP发展历程如何?重启绿色GDP研究,意义何在?
绿色GDP:客观反映经济活动的"环境代价"
采访中,专家解释,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其目的是弥补传统GDP核算未能衡量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缺陷。
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绿色GDP2.0:思考、探索超越
记者了解到,中国绿色GDP的研究始于2004年。
2004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绿色GDP核算的研究工作;2005年,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10个省、直辖市启动了以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2006年9月,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中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总量的3.05%。记者了解到,2006年发布的报告只是做了一个框架,虽然后来偶尔有一些政府文件提及绿色GDP相关内容,但是,绿色GDP核算并没有再启动过。2004年开始的研究,被课题组专家称为绿色GDP1.0。
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李庆瑞介绍,绿色GDP至今仍是一个正在研究、有待成熟的项目,是基于对现行经济核算体系的有益补充而非否定。如今重启,被称为绿色GDP2.0。采访中记者获悉,绿色GDP2.0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环境成本核算,同时开展环境质量退化成本与环境改善效益核算,全面客观反映经济活动的"环境代价";二是环境容量核算,开展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环境承载能力研究;三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开展生态绩效评估;四是经济绿色转型政策研究,结合核算结果,就促进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建立符合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模式,提出中长期政策建议。
与绿色GDP1.0相比,绿色GDP2.0将寻求创新:在内容上,增加以环境容量核算为基础的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圈定资源消耗高强度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重灾区,摸清"环境家底"。在技术上,克服前期数据薄弱问题,夯实核算的数据和技术基础,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污染源普查等多来源数据,构建支撑绿色GDP核算的大数据平台。
绿色GDP2.0:中国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
业界不少人士点评说,绿色GDP核算2.0研究项目重新启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重启绿色GDP研究项目是推动绿色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抓手。开展环境经济核算,核定环境容量,核算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成本代价,将对定量分析和判断环境形势,探索环境资产核算与应用长效机制,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推动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供有力支撑。
世界的绿色GDP走势良好
实施绿色GDP的国家有很多,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如法国、美国等。从国内现已查出的资料看,"绿色GDP"概念的提出最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国外的一些专家学者陆续提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构成现代"绿色GDP"概念的理论基础。197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生态需求指标"(ERI),1989年卢佩托(RoberRepetoo)等提出净国内生产指标(NetDomesticProduct),即"净产出"。他们试图通过测算经济增长和发展与全球资源环境的对应关系,以期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弊端,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当然,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很重视绿色GDP,以挪威为例,挪威自1978年开始资源环境的核算。重点是矿物资源、生物资源等。。挪威建立起了包括能源核算、鱼类存量核算、森林存量核算,以及空气排放、水排泄物(主要是人口和农业的排泄物)、废旧物品再生利用、环境费用支出等项目的详尽统计制度,为绿色GDP核算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国外GDP研究的实践和经验,无疑会给中国带来一些启发。其实,无论是国内外,绿色GDP研究,真正重要的是落实绿色GDP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资源环境的保护,减少资源浪费,发展循环经济,使GDP的核算真正披上"绿装",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