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环保企业国进民退潮盘点:是民企没落还是扩张之道?

   2016-06-22 中国水网
48
核心提示:随着资本市场的进入与整合,环保领域的民营企业,对资本,尤其是国有资本的入股态度,似乎正逐渐发生着变化。在PPP影响着整个环

随着资本市场的进入与整合,环保领域的民营企业,对资本,尤其是国有资本的入股态度,似乎正逐渐发生着变化。在PPP影响着整个环保领域采购链规则的大背景下,国进民退的现象需要从好几个层面来分析。

近日,东江环保重组成功。公司公告称,东江环保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张维仰6月15日与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张维仰将其持有的6068万股公司股份(占公司股本总额的6.98%)协议转让给广晟公司,转让价格为22.126元每股(总价13.4亿元)。

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是广东省国资委下属大型国有骨干企业。经过10多年的改革发展,成为以矿业、电子信息、工程地产、金融为主业的跨国企业集团。截至2015年底,广晟公司资产总额已达1320亿元。此次交易后,东江环保迎来了广东省国资委的入股,国进民退,带上了“红领巾”。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进入与整合,环保领域的民营企业,对资本,尤其是国有资本的入股态度,似乎正逐渐发生着变化。该类事件在产业一线大企业中都数次发生:

2015年4月,桑德集团与清华控股、启迪科服、清控资产、金信华创达成战略合作 ,启迪科服成为桑德的第一大股东,此次交易额约70亿元人民币,刷新了行业记录,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市场最大的一桩交易案。交易后,一手缔造桑德集团的文一波退为二股东。2015年8月,一直强调“轻资产”的碧水源也迎接了国开行的认购入股。国家开发银行旗下子公司国开创新资本有限责任公司以54.34亿元占有了碧水源10.48%的股份,成为碧水源第三大股东。

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认为,在PPP影响着整个环保领域采购链规则的大背景下,国进民退的现象需要从好几个层面来分析。若将环保治污领域简单划为为以工业企业为客户和以政府为客户的两类市场,则国进民退主要发生在以政府为客户的市场。在工业治污领域,国企的优势并不是那么明显,而技术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适合民企的发展,因此国进民退的情况并不突出。而在以政府为客户的市政和环境修复领域,由于PPP的全面启动,对政府采购模式产生变化,对企业融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确实国企在我国的金融环境下有一定的优势,再加上品牌信任带来的市场能力附加,这可以解释桑德、东江等公司的吸引国资进入甚至控股权转移的事件。

若将该类交易进一步细分,薛涛认为,还可分为国资入股A方阵(重资产环境集团)企业、A方阵企业间的相互合并、企业入股技术型企业两种;交易方式还可分为参股、控股、合资几类。典型案例如下:

国资入股A方阵:启迪控股收购桑德集团、国开行入股碧水源等。

A方阵企业间的相互合并:北控水务收购金州环境、北控水务收购标准水务, 光大国际反向收购汉科环境等。

A方阵国企入股C、D方阵企业:北控水务收购长沙威保特环保、首创股份收购思清源生物科技、葛洲坝收购凯丹水务(在华外企和民企差不多啦)、杭钢股份并购紫光环保;北控水务、首创股份入资浙江开创等。

合资手段:启迪科技联手新加坡凯发组建合资公司、北京城建与中天蓝瑞成立合资公司城建环保等。

对于国资入股民企的现象,业内看法大致可分为两派。有人认为是民企没落态势的表现,是“民企拼不过国企”的佐证;也有人认为这是细分领域或技术型企业接通资本及市场资源的一部好棋,是企业打通产业链、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毫无疑问,国企、央企在有着公益属性的环保市场,有着民企不可比拟的优势。在PPP政策的推动下,企业发展对资本的依赖不言而喻。尽管部分国家及地方政策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但近日的国务院专项督查结果显示,目前在一些PPP项目中,有的民间资本想进却进不去,有的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民营企业投资收益,导致民间资本持币观望;有的地方PPP项目则是为国有企业量身定做,甚至拒绝民企参与。民企受到的差别化待遇、国家的阶段性政策、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资本障碍,都推动了国资入股潮的发生。

“环保行业的基建设施较多,也算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在这一方面,国企有着必然的优势。环保不是技术引导的行业,基建工程还需要考量各种稳定性。”江苏盖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功弼在接受中国水网采访时,对此现象表示理解。他认为,除此之外,民企与国企也有着多方面的实力悬殊:“与国企相比,民企的贷款利率、谈判能力也都有不足的地方。”作为技术性公司,程功弼也期待着国资的进入:“国资的进入不光会带来资本,也会带来丰富的市场机会。要将公司做大,肯定是要靠资本的。”

事实上,“国进民退”的入股潮并非近两年才有的现象。在2008年经融危机后,我国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即“四万亿计划”。在该政策的推动下,也曾诞生过一批国资入股潮。如今环保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水务公司——北控水务,就是北控集团收购中科成环保集团的结果。当年创立中科成、现在的北控水务名誉主席胡晓勇曾在E20环境平台主办的环境产业CEO特训班中分享其创业心得及发展理念,他认为企业家应当有将企业做大的目标,并为此开放心态:“在环保领域,没有靠卖搅拌器、填料、曝气头、非标设备就能成为大企业的,要想发展壮大,必须以开放的心态调整战略、补全短板。有合作伙伴帮你做大,那你可能就要放弃一些东西。”

北控水务后续的快速发展似乎让更多人相信了“民企拼不过国企”。但也有企业家认为,国资控股民企可能会影响企业活力。上海复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湧向中国水网记者表示:“我认可国资入股带来的一系列资源、市场优势,但不建议以并购的方式进入民营企业。国资控股后,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心态可能会扼杀民营企业的生命力。”

薛涛对陈湧的看法表示赞同:“由于民企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国企会通过股权投资来获取民企的技术能力,构成所谓国进民退的另一个现象。但实际观察来看,控股权收购容易制约民企的创新力,国企参股技术型民企较有利于优势互补。”

对于陈湧等人的担忧,资本市场也逐渐有了趋势上的回应。四川首创环境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钊表示:“在首创并购的过程中,有碰到有欢迎资本,有有含有没落情绪的,对各种心态都可理解。目前,首创在入股民企的策略上也有了一些调整,通常最多只会占企业30%股份。”此外,他认为,国企在项目上的竞争优势以及国进民退的风潮有着阶段性的原因,在市场化不充分、政策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偏向国企会让其避免道德上的风险,不被职责为“招标灰幕”。他表示,随着市场化的健全,这种现象会渐渐发生改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