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高举服务“双碳”目标大旗,聚焦新能源、能源互联网、储能与氢能、碳金融、碳管理等研究方向,深度服务“双碳”目标,全力打造清洁低碳能源领域创新策源地,持续引领学科专业转型、人才培养升级和科技创新发展,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速增效。
这是一项庄严的承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被简称为“双碳”,也是近一年来频频在各类新闻中出现的热词。
今年4月,由同济大学提议,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共同发起组建了“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
该联盟发布的《促进碳达峰、碳中和高校行动倡议》指出,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高校承担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职能,在促进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责任重大,义不容辞。
今年7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要求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推进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碳中和相关一流本科专业,鼓励高校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在国家级人才评选中,加大向碳中和领域优秀人才的倾斜力度。
为迎接这场“双碳”大考,高校正在做着研究和人才上的准备。
各大高校纷纷行动
全力打造清洁低碳能源领域创新策源地
目前,一些学校已经成立了和“双碳”有关的研究院或学院。
今年5月,西北大学与陕西省榆林市共建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科创中心,成立了培养碳中和领域专门人才的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同月,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碳中和发展研究院,旨在促进碳中和技术研究;9月,清华大学正式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围绕碳中和打造技术创新中心、高端智库战略中心、高层次人才培育基地和合作交流传播平台;中国人民大学也在9月宣布统筹全校优势资源,成立全国高校首个“双碳”研究院;两家国家高端智库——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碳中和研究中心”……
对能源领域的高校来说,“双碳”目标也为高校改革提供了战略指引。华北电力大学校长杨勇平就撰文指出,学校要高举服务“双碳”目标大旗,聚焦新能源、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储能与氢能、环境污染、生态修复、碳金融、碳管理等研究方向,深度服务“双碳”目标,全力打造清洁低碳能源领域创新策源地,持续引领学科专业转型、人才培养升级和科技创新发展,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速增效。
今年9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立了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和数智油气现代产业学院。据介绍,这是该校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快“双一流”建设的应时之举,也是学校抢占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双高地”的有力举措。
瞄准能源结构调整
培养科学利用能源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陈锋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能源行业向清洁低碳、智能化等方向转型升级加速,多学科交叉汇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
因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要拓展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优势特色,加快升级传统优势学科内涵,积极布局新兴交叉学科,构建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
具体要怎么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徐春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虽然人们常常将碳达峰、碳中和并称为“双碳”,实际上,这两个目标的时间节点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
碳达峰,即到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距今只有10年时间。
徐春明说,人才培养需要周期。目前高校已有的专业架构,可以为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大部分人才,像化学化工、材料、电力、能源等专业,都与实现碳达峰目标相关,“节能减排是我们的第一选择,要降低单位GDP的能耗”。
2060年之前,则要实现碳中和。也就是说,通过一定的手段将温室气体消耗或固定住,不排放到大气,使得排放量等于吸收量,从而实现总体上的“零排放”。在2021中关村论坛的“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张玉卓就指出,达到碳中和,工业转型是关键,需要实现能源和产业结构系统性变革。
它呼唤新理论和新技术,呼唤破解降碳固碳的原理问题,呼唤解决减排增汇的工艺和装备问题。
徐春明说,实现碳中和,光有传统技术还不够,还需要突破性、变革性技术,需要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意味着对人才的需求也要调整。碳达峰之前,化石能源仍是我国的主体能源,非化石能源大概占到四分之一。但随着改革深入,非化石能源,如风能、光能、氢能、核能等能源在整体能源中所占的比重会逐渐上升。
据悉,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今年就会在校内启动招生,它瞄准的正是8—10年后国内对“双碳”人才的旺盛需求。学院建立以院士等杰出科学家为领衔的学业导师制度,按照“厚基础、重交叉、强实践、促创新”的建设思路,实施个性化定制化培养,以学生为中心,“一人一方案”,聚焦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审辩思维、沟通合作等核心素养。
“我们希望对这批学生进行本硕博贯通培养,等他们走出校园之时,也正是我们国家实现碳达峰目标,向碳中和目标迈进之时。希望他们能够成为科学利用能源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徐春明表示。
八仙过海尽显其能
各地高校结合自身情况探索不同建设路径
为实现“双碳”目标,不同地方的高校也在探索着不同的道路。
今年9月,云南大学成立碳中和创新中心,期望重点在能效提升、新型能源开发、能源综合服务、新一代太阳能储能等新能源技术、化石能源清洁利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林业增汇、农业减碳增汇等方面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同样在9月,天津市成立“双碳”研究院。该研究院由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政府与天津商业大学共建,集聚国内“双碳”领域院士和顶级专家,将从结构降碳、技术减碳、管理低碳3个方面构建研究体系,有力推动“双碳”工作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碳中和”天津经验,构建集绿色技术、政策法规和市场交易于一体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双碳”研究院的成立,对推动天津商业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徐春明表示,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未来将聚焦几大方向。一是储能科学与工程。储能,是将电能、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进行存储,再将其转化成所需的能量形式加以利用的技术。它涉及能量动力学、物理、化学、材料、电力、电气等多学科。二是碳储科学与工程。要实现碳中和,就需要对二氧化碳进行转化利用,它也会催生碳捕集、碳运输、碳驱油、碳封存、碳产品等全新产业,这同样需要复合型人才。三是变革传统能源的应用方式,如开发绿电、绿氢技术,用于传统化工领域。
“现在碳交易也很热。”徐春明说,它需要既了解碳也了解管理和市场的人才。对此,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也布局了碳管理与科学工程专业方向。具体的课程架构,则由基础知识、专业课程、前沿创新和实践类课程组成。学院的学生除了学习基础的数学、物理、化学和材料等知识外,也会根据具体专业方向的不同,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和前沿课程。“双碳”需要新技术,所以学生必须紧跟时代前沿。学生在本科期间,就能跟随导师参与课题,了解“双碳”领域的最新动态,围绕“双碳”目标培养出感性、直接的认识。
徐春明希望这个学院能吸引真正对“双碳”感兴趣的学生,他们愿意投身这项艰巨却伟大的事业,在若干年后,成为引领未来能源发展,具有想象力、洞察力、执行力、领导力的未来能源技术领军人才。
延伸阅读
新能源人才需求旺盛
近日,猎聘发布《2021半年度新能源人才趋势报告》,对新能源行业、风光电企业等重要领域进行观察分析。
报告显示,近一年新能源行业人才需求量持续上升,新发职位在“能源·化工·环保”大行业的占比近30%,同比增长4.4个百分点,人才占比也达到21.8%,在“能源·化工·环保”大行业中排名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人才分布城市与职位需求城市存在一定的错位。新能源行业人才分布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苏州、常州等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但近一年新发职位比较多的城市则集中在湖州、佛山、珠海等城市。
新能源行业在迎来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企业的管理效能及人才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报告显示,新能源企业近一年新发职位TOP20主要集中在工艺、质量、电气、机械类工程师、销售、财务、采购以及电池电源类职位。从TSI(人才紧缺指数)的职能分布来看,紧缺性最高的是“互联网+技术类”人才,其次为销售/客服类和生产/制造/研发类。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