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沙漠不断扩大、两极冰川加剧融化、生命海洋逐渐变暖..….为应对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的威胁与挑战,世界各国正以共铸协约的方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2020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更体现大国的责任担当。
随着今年“两会”的召开,“碳达峰、碳中和”再度成为焦点议题。国家电网公司充分发挥“大国重器”和“顶梁柱”作用,明确责任、主动作为,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加快推进能源供给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能源消费高效化、减量化、电气化,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国网贡献。
长期以来,国网信通产业集团深耕能源信息通信领域,以开展“低碳”“近零碳”智慧楼宇、智慧园区和智慧城市顶层咨询设计为切入点,依托信通研究院和产业公司两级协同研发体系,开发智慧能源服务系列产品,打造智慧能源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以信通研究院、天津普迅、国电通、雄安思极等单位为业务主体,建立涵盖咨询规划、产品开发、生产制造、项目集成和实施运维为一体的智慧能源综合服务体系。
科技攻关 引领智慧能源产业升级
据2020年数据显示,大型城市内部建筑、电力、交通出行相关产业能源消费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城市总排放量的90%以上。除了约束碳排放强度以外,双碳目标的本质更在于推动能源消费的转型升级,依托AIoT技术,推动智慧能源业务,以科技创新驱动能源的生产、传输、消费清洁化和低碳化。
国网信通产业集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产业驱动力,聚焦城市综合能源服务领域“卡脖子”技术,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城市综合能源智慧物联管控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从智慧能源管控体系架构、边缘智能基础设施、可信组网与协同平台、价值挖掘与增值服务四大方面开展技术攻关,研发资源弹性可扩、功能灵活演进、物联海量接入的新一代城市综合能源智慧管控与应用平台,以及面向多元化综合能源场景的能源路由器、无线/载波智能线缆终端、5G增强覆盖终端等智能设备,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综合能源智慧物联管控整体解决方案,积极推动研发成果在南京江北新区等国家级新区开展应用示范。
互联+共享 建设智慧能源服务体系
国网信通产业集团根据当前能源发展形势,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在行业、技术、资金、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业务。在总部层面,积极支撑国家电网公司 “绿色国网(综合能源服务主入口)”的总体规划,在国网营销部的指导下,集团与国网综能服务集团协同合作,共同承担“绿色国网”建设项目,构建“线上+线下”的综合能源服务生态体系,助推综合能源服务全产业资源汇聚,赋能各省电力公司业务发展,推动业务从供电服务向能效服务转化。
在网省电力公司层面,采用市场化服务和互联网思维构建省级智慧能源服务平台,为各省电力公司和综合能源公司建立区域综合能源服务入口,服务于政府、能源消费者、能源服务商、能源供应商、设备制造商和金融机构等生态圈伙伴。省级智慧能源服务平台主要面向建筑楼宇、工业企业及园区、社区、家庭等CPS用能场景,实现能源规划、控制、监测、分析、运维、管理、交易等功能,与国家电网公司的绿色国网平台对接,实现需求传导和数据贯通。2020年,集团先后承建国网河北、河南、重庆电力等公司的省级智慧能源服务平台项目,目前已全部通过国家电网公司验收,开始上线运行。项目以“绿色国网”为国家电网公司综合能源服务主入口,省级智慧能源平台为各省综合能源服务入口,全面支撑国家电网公司智慧能源服务体系建设。
“智脑+神经系统” 助力客户侧CPS低碳运行
国网信通产业集团依托“云-网-边-端-芯-智-链”的信息通信全产业链体系,开发以“思极能”品牌为核心的智慧能源服务软硬件产品,满足能源运营商/服务商、能源消费者、能源产品商、政府等多元化用户的综合能源需求,打造智慧楼宇、智慧园区等典型CPS(信息物理系统)场景的“智脑+神经系统”,实现客户侧能源系统的安全、高效、低碳运行。
“思极能”站端软件具备多能监控、分析、优化、调控等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实现对分布式光伏、储能、空调、供暖、制冷、照明、给排水等状态的信息采集、环境感知与系统控制,通过AI算法挖掘和智能决策,优化客户侧能源系统运行策略,保障能源供给,降低用能成本,履行双碳承诺。
目前,相关产品及解决方案已在26个省市全面开花,获得4项省部级奖励,成功打造了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智慧能源管控系统、上海张江科学城智慧城市能源云平台、天津城市能源互联网平台、国家电网公司南北客服中心综合能源工程、青岛智能家居产业园综合能源服务、新疆“气、电”互补需求响应平台、云南能投充电服务平台等多项优质项目。
未来,国网信通产业集团作为中国能源行业主要的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及服务提供商,将继续以更高性能产品、更高质量服务,全力支撑能源互联网建设,推动智慧能源产业发展,以实际行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