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华为侯金龙:发展数字能源产业,助力建设世界一流低碳企业

   2021-10-24 中国能源网
66
核心提示:10月23日,在由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力)举办的建设世界一流低碳企业发展论坛暨中国电力新战略发布会上,华

10月23日,在由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力”)举办的“建设世界一流低碳企业”发展论坛暨中国电力新战略发布会上,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侯金龙受邀出席并发表了“发展数字能源产业,助力建设世界一流低碳企业”的主题演讲。他表示,碳中和是一场伟大的能源生产、能源消费的革命,智能化、低碳化是未来三、四十年内两大确定的趋势。华为数字能源融合数字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将携手中国电力在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储能系统、整县分布式光伏、综合智慧能源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侯金龙发表主题演讲

以下为侯金龙演讲全文

尊敬各位领导、专家、业界同仁:

大家下午好!今天很荣幸参加中国电力新战略发布会,同时也非常感谢国家电投集团、中国电力对华为的长期信赖和支持。

中国电力与华为的合作由来已久。2015年,双方在甘肃7.5兆瓦光伏项目中率先采用智能逆变器。随后,在山西大同领跑者等项目中,中国电力采用华为智能光伏整体解决方案,经过双方共同努力,在发电量、运维等方面都做到了业界领先,对智能光伏在全球的发展、转型起到示范作用。

通过这些项目的合作,中国电力也与华为结下深厚友谊、互相成就,中国电力提出了非常多的建议,启发我们不断优化产品、升级解决方案。

碳中和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和使命。我们判断,未来三、四十年有两个“确定性”的趋势:第一个是世界走向智能化,第二个是低碳化。

先说智能化。智能手机、自动驾驶、智能家居,我们已经身处其中了。智能化正在加速到来,它将影响到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组织,乃至我们整个社会。

再说低碳化。全球进入“碳中和”时代,低碳化目标落实到能源行业,就是发电清洁化、用能电气化,构建一个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从源头上开启人类“全面脱碳”进程。正如刚才李俊峰主任讲到,如果能源生产者不能低碳化,全面低碳化是不现实的。

我们看到,全球光伏发电成本越来越低,规模也越来越大,乃至整个城市都采用清洁能源供电正在成为现实。我们最近和沙特红海新城一起合作了一个项目,该项目采用400MW光伏+1.3GWh储能,对整个城市供电,未来可满足百万人口的能源需求。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首个100%以光储清洁能源供能的城市,这个项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技术已经走向成熟。

为响应“碳中和”目标,我们在今年6月成立了华为数字能源公司,致力于融合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发展清洁能源以及传统能源数字化,助力提升效率,降低碳排放。希望通过“双轮驱动”,在推动能源革命的进程中,贡献我们的力量。

“碳中和”本质是一场伟大的能源革命,也是一项需要凝众心、聚众智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优秀的伙伴,非常荣幸在上个月,华为和中国电力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今天,中国电力隆重发布新战略,在表达祝贺的同时,期待双方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度合作,携手并进,共同推动整个产业升级:

 针对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共同打造智能光伏发电机,加速推动光伏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力能源;在储能领域,打造智能组串式储能系统,共同建设先进储能实证基地,推动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标准制订,让储能系统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成为“蓄水池”和“稳定器”。

 在“整县推进”方面,推动系统从组串级走向组件级智能,实现系统的极致安全、屋顶的宜建尽建,携手助力乡村振兴,打造“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标杆。

 在综合智慧能源领域,通过光储直柔一体化和数字化、智能化,打造低碳建筑、园区,提升用能效率。
 在传统能源数字化方面,利用云、AI等数字技术,使能传统能源生产、输送、交易、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能源和资源数字化,提升企业决策、管理、生产、运营效率。

 在氢能等新兴能源领域,加强技术创新,从绿电走向绿氢,推动绿氢成本达到甚至低于煤制氢成本,推动绿氢在工业、交通等高碳行业的应用。

朋友们,我们今天在此相聚,正是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碳中和”是“天时”、双方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是“地利”、战略的高度认同是“人和”。让我们携手共启合作新篇章,共同为“碳中和”贡献力量。
最后,祝中国电力新战略发布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