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十四五”应成为中国低碳发展进程的加速器

   2021-03-15 中国能源网
56
核心提示:2021年3月13日,指导中国未来五年及中长期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

2021年3月13日,指导中国未来五年及中长期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

《十四五规划》中强调,未来五年中国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同时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包括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经济、全球化、能源版图、国际经济政治格局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明确中国将面临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和新要求以及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和新挑战。

相比于《十三五规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不仅包括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和绿色生态四个方面,亦新纳入了安全保障方面的约束性指标,提出到2025年粮食和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目标。

发展与安全成为了此次五年规划中的两条主线。

在此背景下,中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单位GDP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的目标,并在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下提出“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等能源发展方针及目标。

对此,绿色和平中国总负责人李雁表示——

“尽管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和安全上的考量,中国在《十四五规划》中依旧保持了低碳转型上的政策定力。但可以看出,几个关键目标和提法,包括能源强度及碳强度下降目标的数字以及“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是相对保守的,如仅靠这组目标还不足以起到推动中国能源结构与整个经济加速低碳转型的作用。随着经济复苏形势逐渐明朗,期待在接下来将陆续发布的“十四五”环境保护、能源等各专项规划、碳达峰规划等文件中看到更多政策加码,让中国实现碳排放达峰的步伐可以迈得更大,并推动全社会低碳生产、绿色消费转型、利用好实现碳中和的宝贵时间。”

李雁同时强调,实现低碳能源转型对内既能帮助中国自身降低气候风险与潜在损失、也与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方向契合,对外体现着中国对地球生命共同体、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

“中国已经是风电、太阳能光伏的全球领军者,在非化石能源的坚实基础之上,下一步应当明确严控新增煤电装机和煤炭消费量,打造更清洁同时也是更经济和安全的能源结构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

在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两方面,《十四五规划》在空气污染治理、应对气候变化、构建循环利用体系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等方面都提出了未来五年的主要政策目标,其中包括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重点省份与行业的达峰时间表,是中国低碳转型的题眼。

“重点省份和重点行业如何、何时可以实现碳排放达峰,是中国低碳转型的关键所在。除了推进二氧化碳的减排,中国还需要将气候风险评估及应对方案纳入“十四五”的综合考虑中。这既有利于缓解气候变化已经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损失,比如更加频繁、剧烈的极端天气事件,同时也可以促进产业规划的合理布局。”

李雁补充:“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十三五”取得的空气污染治理进展斐然。《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细颗粒物整体10%的改善目标,凸显了中国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决心。在“十四五”期间,加强清洁空气和气候变化两个议题间的协同治理以及细颗粒物和臭氧的协同控制将是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抓手,同时也可以为碳达峰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十四五规划》强调发展绿色产业,发展壮大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能源革命中的引领地位。与此同时,绿色和平也建议相关政府部门与行业及早考虑这些产业对多种战略矿物资源的高需求及其可能带来的环境负担,加快建设相关资源循环政策法规体系,推动企业投入循环生产,以保障资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低碳发展。”

未来五年,中国将踏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对世界而言这将是在“后疫情”恢复过程中重新定义合作与分工的新时代,与此同时气候危机加剧的趋势正在全球各个角落显现。绿色和平期待并且相信,通过不断完善与细化政策目标体系,推动行业与地方的实际行动,“十四五”可以成为中国低碳发展进程的加速器,让中国更快更好的走向碳排放达峰,并推动新一轮的全球气候行动。绿色和平愿与合作伙伴们协力,为中国的碳达峰做出贡献。绿色和平与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合作开展的《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下加速推进气候策略行动研究》项目,正是旨在为各个利益相关方的低碳转型提供可行的路径参考、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