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7月16日正式上线后,运行状况如何?后续发力点何在?7月26日,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通报了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现状及下一步工作方向。
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2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480多万吨,总成交额近2.5亿元;7月23日收盘价涨至56.97元/吨,较开市首日上涨11.20%。
据刘友宾介绍,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发电行业率先试水,但将来发电行业绝不会是“一枝独秀”。生态环境部已委托有关行业协会研究提出符合全国碳市场要求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议。下一步将按照“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的原则,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生态环境部曾作出规划:在“十四五”期间,把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八大高耗能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
在业内看来,全国碳市场运行的核心要义之一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统一的碳价信号,以引导和激励各行业低碳转型、加强资源合理配置并促进投资。在经历了“六连阳”走势后,7月26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价格迎来首次回调,收盘价较前一交易日下跌4.41%。展望后市,行业人士普遍认为,接下来碳价将维持50元/吨至60元/吨的区间振荡。
定价机制是影响碳市场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全国碳市场交易系统的建设者和运维者——上海环交所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形成了《2021国内碳价格形成机制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我国碳市场现阶段的配额分配仍以免费发放为主,这种方式容易造成配额分配环节价格发现机制的缺失。在全国碳市场起步后,应尽快考虑引入有偿分配的方式,逐步提升拍卖比例,给予二级市场明确的价格引导。
从本质上来看,碳价随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而变动。另外,政策预期稳定性、交易产品丰富性、市场交易制度、信息披露要求以及企业内部决策机制等因素从不同层面影响全国碳市场价格的形成。
首先,碳市场是一种政策导向型市场,碳价容易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例如总量的松紧程度、拍卖的价格设定、配额有效期、抵消比例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对二级市场价格产生影晌。清晰、明确的政策路径能够给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可预见性,有助于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好长期规划,从而加强参与碳市场交易的意愿。
其次,逐步丰富交易品种、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提升市场活跃度,有利于促进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目前正在运行的配额发放及排放权交易市场,属于碳市场的一级市场现货交易。碳市场具有明显的金融属性,在二级市场中引入碳期货、碳期权、碳掉期、碳资产证券化、碳远期等场外衍生品能够为交易参与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并提升市场流动性,形成市场预期,强化价格发现功能,同时有助于吸引更多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以及个人等主体深度参与碳交易,对提升市场活跃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碳期货创新方面,广州期货交易所被寄予厚望。广州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朱丽红公开表示,目前,广州期货交易所正在证监会指导下积极稳妥推进碳排放权期货研发工作。下一步,将继续关注碳现货市场运行及制度建设情况,在条件成熟时研究推出碳排放权相关的期货品种。
市场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刘友宾表示,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积极配合司法部推进《国务院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立法进程,建立健全全国碳市场联合监管机制,加强对全国碳市场各个环节的监管,有效防范市场风险。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