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加强中德绿色低碳发展对话实现碳中和合作共赢

   2022-06-27 5e
65
核心提示:2022年6月23日,北京未来科学城碳中和与能源转型国际论坛中德论坛在昌平区成功举办。论坛由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主办,昌平区政

2022年6月23日,“北京未来科学城碳中和与能源转型国际论坛—中德论坛”在昌平区成功举办。论坛由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主办,昌平区政府外事办公室、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落基山研究所和北京未来科学城发展集团共同承办,在中德建交50周年之际,作为2021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的成果延续,本次论坛聚焦中德,共同探讨政策、机制和商业的最佳实践和合作机会,旨在通过加强绿色低碳发展的对话交流与国际合作,互学互鉴,实现合作共赢。

论坛兼顾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引领性和落地性,借力未来科学城“能源谷”全球领先的能源转型战略高地定位,从国际视野、资源实力、创新支持等多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为国家进一步构建政策支撑体系提供助力。

北京市昌平区政府常务副区长杨仁全在致辞中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科技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未来科学城‘能源谷’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枢纽型主平台,在推动能源转型技术创新、开展能源转型国际合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中,中国和德国是重要推动力量,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论坛,促进中德两国能源领域专家及企业代表,开展交流讨论,分享实践经验,促进合作共识,推动有益成果在‘能源谷’落地开花。”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在会上表示:“推动能源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只有各国政府和全球企业携手共力,才可能稳步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行动。本次论坛以中德能源转型作为切入点,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德两国能源转型与碳中和进程,更为实现气候目标做出了贡献。”

专家主旨环节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中德能源转型的交流合作十分有意义,我们始终高度关注德国在尤其是碳中和领域的发展。德国在科学技术、金融、管理等方面的实践经验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科学转型过程,中德之间务实的交流与合作将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Agora能源转型论坛中国项目主任涂建军也表示,“在短期内,全球气候议程虽然会出现反复,但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尤其是中德两国在实现清洁能源转型的决心,未来肯定会迎来进一步加强。”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分别就全球政策经济动态下的碳中和能源转型战略规划和路径制定、碳中和与能源转型技术进展与创新试点,及助力碳中和和能源转型的市场和管理机制进行了探讨。世界可持续工商理事会中国办公室主任周卫东、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徐冬和落基山研究所北京代表处董事郝一涵分别主持了三个圆桌讨论。参与讨论的嘉宾包括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隋同波、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国强、海德堡水泥碳战略部门经理 Teresa Landaverde Lorenzo 、华能清洁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张斌、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发中心主任缪平、欧盟中国商会副会长王稚晟、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市场部主任李竹、路孚特首席碳分析师秦炎,及E3G欧洲可持续金融部门研究员Pietro Cesaro。与会嘉宾逐一分享了发展瓶颈、解决方案,通过中德对话,同行交流,展示全球趋势和动向,为行业发展提供策略建议。

会上,落基山研究所介绍了重点行业全球企业行动的进展,并发布了《中国、欧洲清洁氢冶金:政策动向与中国启示》报告。该报告对比研究了中欧氢冶金的政策情况,结合中国钢铁行业特点,分析和展望了中国清洁氢冶金的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清洁氢冶金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论坛期间,由昌平区政府外事办公室、北京未来科学城和落基山研究所共同发起“国际合作助力企业碳中和”倡议,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时期,呼吁各方践行双碳目标,加强国际交流和深度合作,探索创新解决方案,为推动全球能源加速转型和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