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会议将“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等作为重点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当前应充分认识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的重要性,系统谋划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发展体系和创新路径,为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保障。
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十四五”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随着“双碳”战略向纵深推进,新形势下任务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不断增加,但目前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化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的理论需进一步完善。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重要文件陆续发布,都明确提出“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未来需继续丰富其理论内涵,从而有效推动绿色低碳科技革命。
其次,绿色低碳技术构建思路需要明确。随着“双碳”研究热度高涨,绿色低碳技术的范畴迅速扩大,如何正确理解绿色低碳技术,仍缺乏统一认识;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在碳中和阶段将有大量新技术出现,统筹现有绿色低碳技术与未来技术发展的思路急需建立。
再次,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路径需要完善。由于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方案尚未出台,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还需进一步加强;“双碳”目标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的创新定位仍不清晰,尚未形成有效合力。
建立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化发展新思路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因此需要完善绿色低碳科技革命理论,建立体系化发展新思路。
首先,从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的技术变革、绿色低碳政策体系的体制机制变革、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动力的基础研究变革、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的产业变革等4个方面丰富绿色低碳科技革命理论,通过统筹技术创新、机制变革、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构建长期发展思路。
其次,纵向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思路。一是碳排放主要来源行业,以化石能源为主体,以能源、工业为主线,从能源供给端、过程排放端、末端3个方面,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能源供给端涉及能效技术、新能源与化石能源耦合发展技术、新能源替代技术、与能源相关联的“电网、负荷、储能”技术等。过程排放端涉及钢铁行业新技术、化工行业新技术、水泥行业新技术、有色金属行业新技术等。末端主要为碳捕获利用及封存技术(CCUS)。二是碳排放间接来源行业,以交通、建筑和居民生活等领域相关减排技术为主。交通行业涉及道路减排和航空航运减排技术,建筑和居民生活领域主要为零碳建筑体系技术。三是以碳减排赋能技术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双碳”战略将推动以化石能源和重工业为主的生产结构,向以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生产为主转变,人工智能、大数据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成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横向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思路。一是碳达峰碳中和视角,碳达峰阶段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将作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的主要构成,碳中和阶段将包括全部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二是应对气候变化视角,短期包括缓解、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技术,长期包括气候工程技术等。三是高维度发展视角,制定阶梯式发展规划,将当前技术体系设定为1.0阶段,以2.0、3.0等升级思路实现长远高维发展。
构建完善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路径
建立完善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路径,是实现绿色低碳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的重要保障,要发挥我国多主体创新优势,建立系统化创新路径。
发挥国企优势,使之成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创新主体。一是利用国企资金优势,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多样化发展,并开展示范工程;二是发挥国企技术、研发中心和工业实验室优势,推动化工、钢铁、水泥等资产密集型行业技术转型;三是利用国企产业规模优势,推动可再生能源、储能和CCUS规模应用,降低成本;四是落实国企承担国家战略责任,推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碳汇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具有社会效益的技术创新。
发挥民企优势,使之成为新兴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主体。新兴绿色低碳技术一般规模化较低,大多处于示范阶段或者商业化早期,利用民企在政策灵活性、创新活力、人才聚集等方面的优势,推动相关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加快创新进程。
建立工业创新平台,推动碳中和关键技术创新。电气化、CCUS、氢能、生物质能等技术可在能源、工业等多领域部署,并将在碳中和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利用该类型技术多行业适用的共性特征,建立工业创新平台,通过共享基础设施、试验数据等,打造开发新型路径,促进碳中和关键技术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