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进日本的大小商店时,你会发现曾经备受中国游客青睐的银联卡支付标识旁早已悄悄加上了欢迎使用微信与支付宝。大大的二维码与眼花缭乱的抢红包优惠活动被明显地贴在了结账柜台四周,日本收银员操着熟练但发音又略显蹩脚的中文向每一位结账的中国游客说道:“我扫你”。
数据显示,赴日旅游已成为中国游客海外出行第三大目的地,随着中国的移动支付方式落地日本,也在悄然地影响着日本当地的消费生活。
公开资料显示,支付宝于2015年进入日本市场,覆盖范围有主要的零售商,连锁餐厅以及大城市的机场。2017年底,支付宝在日本签约的店家就已经达到了4.5万家。
蚂蚁金服董事长兼行政总裁井贤栋日前在日本公开表示,支付宝可以作为“入境游客和当地的商人之间的桥梁”,它将有助于推动当地的经济。“未来我们将计划与更多的日本企业合作,促进在日本较小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无现金交易。此外,为方便中国游客畅游奥运,支付宝将和日本合作加速无现金支付环境建设,并于2020年前实现日本全境使用。”井贤栋说。
此外,在中国移动支付公司活动频繁的时候,日本本地的公司也没有闲着。外媒报道称,日本本地的公司都在进行学习移动支付,他们在未来也将布局移动支付这块市场。
去年年初,日本本土便利店罗森便宣布与支付宝进行合作,日本近1.3万家罗森便利店将全线接入支付宝。
环球网科技记者近日走访了位于东京新宿的便利店发现,几乎每一家罗森都可以使用支付宝进行付款,结账时只需跟店员说出“alipay或支付宝”,他们就能听懂你的意思。
而作为日本最火爆的药妆店之一——唐吉诃德(Don Quijote)自然也不会放过扩大用户的机会。
去年7月3日,唐吉诃德宣布接入微信支付,成为全球第100家微信支付旗舰店。在唐吉诃德涉谷、新宿等商圈的37家连锁店,游客可以在免税柜台使用微信支付。
环球网科技记者来到了位于新宿最大的唐吉诃德大楼,其中,五层的三分之一区域都是针对国外游客的免税结账柜台,其中大部分柜台上方都悬挂着可用微信支付宝进行结账的横幅,结账时收银员会拿出专用手机进行扫码,结算时是以支付平台的实时汇率进行计算。
不仅是在线下,线上的日本企业也在积极引进中国的移动支付手段来吸引用户。今年六月, 日本USEN-NEXT控股将在日本国内的餐饮店和酒店等处引进“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将与中国大型结算终端企业拉卡拉合作,推动希望抓住中国游客需求的店铺引进,潜在客户达到40万家。
据悉,USEN-NEXT控股旗下拥有日本有线广播公司USEN和视频网站U-NEXT。该公司通过主力的电视购物业务,拥有约62万家店铺的客户基础。
今年9 月,日本观光局发布数据称,今年 8 月访问日本的中国游客达到了 81 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而中国游客的消费总额达到访日游客整体的约4成。USEN-NEXT控股认为,对于希望抓住访日中国游客需求的店铺来说,引进中国电子结算的需求很高。
事实上,日本政府也在采取各种措施,希望提高电子货币的支付比例,方便外国游客在日本实现手机移动支付。今年4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小组提出,旨在将无现金交易的速度提高一倍至40%,到2025年,从长远来看,达到80%。不难发现,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游客的赴日数量逐年攀升。媒体报道称,2017年,中国大陆访日游客达735.58万人次,连续三年名列各国旅日游客之首。
有趣的是,二维码本身是于1994年由日本Denso—Wave子公司电装公司开发,手握二维码专利的日本人仅仅将目光放在特定的收费项目上,完全没有想到二维码支付在今后的若干年后会有如此广泛的应用。
不过,尽管中国移动支付已经登录日本,但却一直很难成为日本 人当地主流的支付方式。
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尽管日本有近5万商家已经接入了支付宝,但日本人却极少使用第三方支付付款。
据了解,在日本,大部分移动支付使用者为中国留学生、赴日旅游和出差的中国人。
环球网科技记者在新宿街头随机做了街采,被采访者均为日本人,普遍来说40岁以下的被采访对象都可以接受移动支付,其中50%的被采访对象表示现在正在使用移动支付,但使用的支付平台为apple pay,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微信与支付宝;而40岁以上的被采访者大部分都表示仅使用现金与信用卡或当地的一卡通来进行交易,不太能够接受移动支付手段。
尽管拒绝使用移动支付的理由各式各样,但大多被采访者抵触移动支付的原因主要在于消费习惯、金钱和隐私观念。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在日本,日本人普遍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极其重视,倘若使用第三方支付的话,一些个人隐私就会被当做大数据为第三方支付企业收集。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更习惯于使用信用卡,他们觉得用信用卡已经很便利了,无需再用第三方支付手段。
“在日本普及无现金支付、让日本人使用无现金支付手段还是任重道远,许多商店和餐馆,特别是在地区地区,只收现金。他们不愿意为在线交易支付设置终端。他们说他们的客户一般认为现金更安全可靠的付款方式。” 井贤栋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