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深入实施“双碳”战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部分领域已形成优势并赢得战略主动。同时,可以通过主动塑造绿色低碳发展场景,助力科技强国建设并实现战略主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当前,世界各国正在经历工业革命以来最大规模的转型,绿色低碳领域成为重要赛道。我国深入实施“双碳”战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部分领域已形成优势并赢得战略主动。同时,我国可以通过主动塑造绿色低碳发展场景,助力科技强国建设并实现战略主动。
科技强国与“双碳”战略相辅相成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与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是相辅相成的。实现碳达峰需要现有能源工业体系的技术迭代和替代,这是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基础,而实现碳中和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由依赖资源向依靠科技的系统性转型,这是引领世界科技和建成科技强国的重要体现。
科技创新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核心举措,也是实施“双碳”战略的重要支撑。一方面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科技呈现“三跑”并存的状态,在向科技强国迈进中将实现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是我国整体科技实力跃升的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坚持双轮驱动作为实施“双碳”战略的基本原则,科技创新被摆到了首要位置,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对科技支撑进行了顶层设计,2022年科技部发布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进一步强化了科技创新的核心推动作用。
“双碳”战略提供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也塑造了科技强国建设的主要场景。一方面,随着气候变化影响显著增强,碳中和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截至2022年9月,约140个国家宣布或正在考虑设定净零排放目标,绿色低碳成为各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另一方面,“双碳”目标下我国将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这对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不同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同时也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更加明晰的技术路线和场景需求,而绿色低碳技术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当前,我国科技强国建设进入重要阶段,在路径谋划上可以结合“双碳”战略的有益探索,通过构建绿色低碳场景驱动的模式,将绿色低碳发展贯穿到科技强国建设的主线中,形成体系化发展路径。
在未来能源体系场景中,供能系统将由化石能源向风能、太阳能、水力、核能等新能源转变,电力传输、负荷使用、新型储能等也将在新场景下发生体系化变革,相关科技发展路径将以满足未来场景下能源体系变革为主。
在未来工业体系场景中,工业系统将在能源使用、原料利用、过程工艺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技术、流程和产品更加符合绿色低碳和环境友好的要求,不同工业场景之间、工业场景与消费场景之间能够实现互动融合,并以此构建科技发展路径。
在未来社会生活场景中,社会运行将更加系统化、复杂化和精密化,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将深刻嵌入到未来生活场景中,科技发展将进一步支撑未来社会运转方式的转变。
为此,一方面,应将建设科技强国后续“两步走”时间表和目标定位进一步细分,与碳达峰碳中和有效统筹衔接并实现协同推进;另一方面,应从科技创新发力,不断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支撑作用。强化基础研究,坚持应用导向和兴趣导向的研究探索,统筹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建立绿色低碳理念下的新学科和交叉学科。推动技术创新,将技术创新嵌入绿色场景驱动的整体链条中,实现精准定位、重点突破、高效转化。从政府、市场、企业三方发力,以市场和技术双重优势推动模式创新、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大。
此外,还应建立与绿色低碳相关的现代化人才队伍,完善相关人才布局。一是将绿色低碳产业、技术与教育紧密融合,自主培养高质量人才,探索新型培养模式,以人才强支撑科技强。二是以绿色低碳发展场景为导向,建立体系化人才队伍,培养发展青年科技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新型管理人才和战略科学家,打造绿色低碳人才队伍库。
(刘仁厚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书华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