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绿色低碳•洁净未来——2022年华夏双碳资本发展论坛暨双碳中国颁奖盛典圆满举办|聚焦服贸会

   2022-09-06 华夏能源双碳研究院、中国能源网
73
核心提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各行业积极推行绿色发展。2022年以来,能源结构转型提速,绿色经济、零碳产业园等概念成为各行业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各行业积极推行绿色发展。2022年以来,能源结构转型提速,绿色经济、零碳产业园等概念成为各行业热词。面对“双碳”落实以来的行业变化和时代新要求,中国各行业如何更好实现减碳节能,绿色资本又将如何为“双碳”赋能备受行业关注。

2022年9月4日,《华夏时报》联合华夏双碳能源研究院举办的绿色低碳·洁净未来-2022年华夏双碳资本发展论坛暨双碳中国颁奖盛典论坛在北京圆满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指导,金地集团、晶澳科技、金螳螂提供特别支持。论坛上,《华夏时报》、华夏双碳能源研究院联合明源云集团重磅发布了《零碳产业园数字化发展白皮书》,并为2022年在可持续发展及绿色经济发展领域优秀的企业,颁发了“双碳中国”奖项。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论坛为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下称“服贸会”)中环境服务专题部分之一,在中国能源研究会“2022能源发展与品牌建设年会”专题会议中举办,是聚焦中国企业减碳发展的专题论坛之一。本次论坛上绿色金融研究员、绿色低碳产业专家、减碳行业优秀企业、优秀媒体代表等众多杰出人士共聚一堂,针对双碳目标下的热点、难点和痛点,从“双碳”现状及宏观政策、绿色资本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等多方面进行思想的碰撞及观点的释放,探讨绿色资本与未来减碳新发展方向,为行业互促交流、绿色、高效、健康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探索并助力中国优质企业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色+资本”零碳园区路径探索

2022年,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下,不少行业产业进一步革新,绿色经济、绿色资本活跃各大行业,成为当下“双碳”发展中的一大亮点,从各行企业来看,零碳产业园概念应运而生,发展如火如荼。

主办方《华夏时报》社社长、总编辑冯慧君在致辞中表示,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国的绿色未来,从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众多企业也制定了“减碳”路线图。冯慧君提到,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双碳”目标,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减碳之间的关系,而实现“双碳”目标要注重统筹好减碳与能源安全的关系。


主办方《华夏时报》社社长、总编辑冯慧君致辞

在主题演讲环节,多位绿色金融研究员、绿色低碳产业专家、减碳行业优秀企业就“双碳”目标发展形势、零碳产业园探索路径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观点分享。

论坛上,《华夏时报》华夏双碳能源研究院联合明源云集团重磅发布了《零碳产业园数字化发展白皮书》,针对“双碳”目标之下行业热点话题零碳产业园,进行了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详细分析,指出建筑全周期碳排放呈“两头大,中间小”结构,市场以三类减排技术为主,园区等公建类资产是未来减排应用的主要市场。

作为未来节能减排应用的主要市场,当下,越开越多的企业布局零碳产业园发展,从而助力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三场主题演讲讲述了对行业零碳产业园的发展思考。

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院长葛培健进行了题为“双碳经济下产业园区的'金地威新模式‘”的演讲, 就“接下来低碳园区应如何推进”这一问题,葛培健提到:“一个是低碳园区,一个是零碳园区。”其中,低碳园区是产业低碳化、能源绿色化、设施聚集化,资源循环化,要达到内部碳排放和吸收自我平衡,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葛培健认为,最重要的是导向,在一定时间可能把能耗、“环保论英雄”提高权重,不过,葛培健也提到,目前行业仍缺乏顶层的细化设计。

在零碳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光伏也是参与其中重要的一环。从2021年开始,光伏成为了资本市场上一颗新星,在政策扶持、资本青睐以及市场需求扩容的背景下,光伏行业未来发展备受关注。论坛上,晶澳科技产品技术部高级经理杜小洞也以“光伏科技助力全球实现碳中和”为题,就光伏行业低碳转型案例进行分析,但同时也表示,目前行业对于零碳产业园尚未有明确的标准。

那么,零碳产业园当前是否已有企业提出解决方案了呢?对此,港华能源战略发展部助理副总裁陈斌从企业角度出发,进行了“加速园区零碳化的港华能源解决方案”演讲。陈斌分享道,在零碳规划基础上,港华能源开始分别从分布式光伏到储能、换电、能源供应、节能、托管服务等等相关一系列服务进行增值服务,并依托能源管理平台实现绿电,碳资产管理和相关交易,为用户提供综合全面解决方案。

圆桌论坛思想碰撞,共话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不是孤军奋战,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各行业都在积极推动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期间,在企业不断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ESG发展的探讨也被更多人提及和熟知。可以说,在“双碳”目标推动之下,ESG报告正在成为各家企业内需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双碳目标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圆桌论坛

在此次论坛的圆桌论坛上,中国能源网总裁、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秘书长周涛,数智工场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亮杰,金螳螂副总裁、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孙德华,港华能源战略发展部助理副总裁陈斌,中南建设董秘梁洁,海通证券资深业务总监陈仕龙,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研究总监邵元骏,以“双碳目标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为主题进行了思想碰撞。

周涛介绍,2022年7月份国务院国资委已经下达明确文件,将央企社会责任报告里增加了ESG部分披露要求,同时也将“双碳”考核列入央企KPI很重要的指标之一。新能源的崛起已是潮流,但在政策体系统一性,投融资机制完整性,和资源环境约束性方面需要更加明确和清晰,避免政策打架,信息失真,导致规划、投资、运维的脱节。

赵亮杰说道,面对这样一个历史机遇,新能源行业是持续发展的,或者说持续贡献价值的产业,它将改变整个现有产业格局,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新机遇,在行业里诞生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型公司。

孙德华也从金螳螂的业务层展开说道,随着建筑装饰行业工业化、标准化、智能化、数字化,金螳螂也在采取“装配式”的施工模式。而对于建筑装饰行业来说,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去践行“低碳、环保、绿色”,而且这将来是大有可为的。

陈斌从业务角度说道,港华能源的业务是伴随着国家低碳发展的过程,燃气在国内大规模应用从2000年开始,发展至今将近20年时间。通过20年时间,整个燃气行业都是非常蓬勃快速发展,业务增长背后就是国家对于低碳减排,包括绿色能源的倡导。

展望未来,梁洁表示,ESG的评价体系更多是符合现在社会的期望和需要,只有企业能够更好符合社会期望的时候,才能得到更多社会资源来帮助企业发展,实现更好的社会循环。

但也要看到,在“双碳”目标推动之下,我国能源转型也面临着挑战和不确定性。

站在金融层看“双碳”发展,陈仕龙认为,“这几年产业资本比较活跃,但依然有风险时间点,或者安全边际不太够的情况,但站在金融从业人员角度,现在整个监管的条文(已经)细化到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服务企业,更好让企业在绿色金融、碳中和等相关的融资上获益。”

邵元骏就未来“双碳”发展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邵元骏认为,从科技转化角度来说,瞄准现代产业化技术去发展对实现“双碳”目标有所助力和帮助。“一是瞄准现有技术,对下一代替代和升级技术去布局;二是关注未来可能会爆发一定潜力的赛道,关注此类赛道里面的关键技术。”邵元骏说道。

“双碳中国”奖项重磅揭晓

值得关注的是,在“双碳”目标实施以来,中国各行业企业积极推进。针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及绿色经济的相关表现,经过华夏双碳能源研究院等机构进行多轮评选,本次论坛评选出了20家优秀企业并为其颁发了“双碳中国”奖项,对企业进行了表彰。

 

金地集团荣获“2022年度ESG发展影响力企业”奖项

其中,万科集团、世茂集团、大悦城控股荣获“2022年度社会责任房地产企业”奖项;碧桂园集团荣获“2022年度科技力企业”奖项;晶澳科技荣获“2022年度减碳领军企业”奖项;龙湖集团、金地集团、新城控股、金科股份、中南建设、雅居乐、禹洲集团、佳源国际、保利发展控股北京公司、金地威新产业、贝壳控股、金螳螂荣获“2022年度ESG发展影响力企业”奖项;中国绿发、港华能源荣获“2022年度绿色发展促进奖”;我爱我家荣获“2022年度卓越服务企业”奖项。

晶澳科技荣获“2022年度减碳领军企业”奖项

据悉,2022年华夏双碳资本发展论坛暨双碳中国颁奖盛典是《华夏时报》、华夏双碳能源研究院集合了国内外知名经济学家、绿色金融研究员、绿色低碳产业专家、减碳行业优秀企业、媒体优秀代表等众多杰出人士,为行业发展路径和减碳节能思路提供的交流平台。

其中,华夏双碳能源研究院是《华夏时报》为促进能源及相关行业的良性发展,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在“2021双碳能源发展高峰论坛”上发起成立的,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吸纳了首批专家顾问,他们长期深耕能源、冶金、建筑、财经等各个领域,在双碳能源发展方面有丰富的研究经验。未来,华夏双碳能源研究院还将吸纳更多行业精英,扩大专家委员会阵容,助力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