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本文转载自:36氪
01 “双碳”三年,改变正在发生
“无论对企业还是从业者,双碳这三年的变化都太大了。”江苏载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载驰科技”)的创始人汪炜感慨道。
载驰科技是一家生产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新能源材料供应商,也是36氪与东方证券联合举办的首届“双碳星物种 · 可持续创新大赛”Top3企业。2017年公司刚成立的时候,除了学术界和行业内极少数龙头企业,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硅基负极”。随着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新能源成为当之无愧的风口,位于产业链偏上游的硅基负极材料也在创投圈受到关注,热度一路攀升。
“到现在大家都知道硅基负极材料了——从阳春白雪,到妇孺皆知。”汪炜如此形容这种前后变化。他在这一领域深耕20多年,经历了几轮行业起伏和技术变迁,却少有当下这种强烈的感受。前两年新能源赛道火到滚烫的时候,他一天要见好几拨投资人。“对一个产业的发展来讲,这是好事。”
同样感觉自己从舞台角落走向聚光灯下的,还有湖南高瑞电源材料有限公司(下称“湖南高瑞”)的创始人席柳江。
作为一家锂电池水性粘合剂供应商,湖南高瑞的产品品类更为小众。锂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以及其他辅助材料组成。粘合剂就是锂电池制造中的一种辅助材料,用来粘结电极活性物质,增强极片的稳定性。通常来说,整个锂电池制造中粘结剂的用量只占正负极活性物质的不到3%,成本占锂电池的1%。
可以想见,如此小众的分支赛道,在新能源产业尚未迎来爆发的早期阶段,市场规模和成熟度极为有限。
席柳江在锂离子电池材料领域拥有近20年研发经验,在2011年底开始投身创业。当时国内的锂电池辅材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国内的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环境都尚待改善。到2014年前后,席柳江当时创办的公司(湖南高瑞前身)几乎面临关停风险。“样品难以转化为产品,市场也打不开,公司的钱基本上都花完了。”
经历过从0到1创业“九死一生”的席柳江,现在“根本不缺钱”。一方面是因为粘合剂属于轻资产型赛道,资金需求量相对不高,更重要的是,目前C公司、星源材质、上海恩捷、沧州明珠、欣旺达等行业龙头企业都是湖南高瑞的主要客户,回款周期快,为公司经营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与此同时,资本也争相涌入新能源材料赛道。去年三四个月的时间,席柳江见了50多位主动找上门来的投资人,甚至在上一轮融资完成之后,还有很多机构不甘心,想要抓住下一轮的投资机会。但他对融资的态度十分谨慎,在去年接触过的众多投资机构中,上海东方证券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东证创新”)算是比较晚来的一家,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东证创新给我的感觉和其他机构不一样。”席柳江说。在与对方交流过程中,他发现东证创新对粘合剂这一细分领域有深入了解,不需要他去普及行业基础知识。与开价高低相比,席柳江更看重双方的行事风格和性情是不是“同路中人”,投资方能不能理解自己的业务。“选择投资人和找女朋友的逻辑是类似的,如果彼此不理解,未来容易产生矛盾,就会引起公司的内耗。”
2023年初,湖南高瑞和东证创新敲定了新一轮融资。东证创新执行总经理陆江平,就是当时席柳江见到的“同路中人”。据他观察,今年的双碳赛道正在经历一些变化。
一方面,包括光伏、锂电在内的新能源传统主赛道估值高企,可投的新标的不多,融资节奏放缓,投资热度有所回落;另一方面,一些新兴细分赛道凭借技术创新和下游需求爆发,在一级市场表现异军突起,受到资本追捧,甚至引领了新一轮投资风向,其中有代表性的热门分支包括:硅碳负极材料、固态电池、磷酸锰铁锂电池、液流电池等。
汪炜也感受到了今年双碳赛道的一些变化。双碳整体依旧是当下的热门领域,但已经从去年的“滚烫”逐渐回归理性。投资人更关注产品是否经过市场验证——如果没有经过市场验证,只有技术领先无法打动投资人。而聚焦到载驰科技所在的新能源材料赛道,当下已经进入到“去泡沫化”的阶段。“把泡沫挤干净之后,要回归商业本质,看能不能给客户带来价值。”汪炜说道。
02 创投进化论:往上游走,向海外去
双碳三年,各赛道上的新老玩家越来越多,创业和投资都在“升级迭代”。
双碳目标提出后,席柳江明显感受到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企业更看重电池制作过程中的节能环保。锂电行业产能在成倍增长,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客户对上游产品和技术的要求在水涨船高。在过去开发出一个新产品,至少有5年保险期,现在可能缩短到2年左右。
他所在的粘合剂行业不需要重资产投入,而是更看重公司的配方积累和行业know-how。现在回忆起来,席柳江庆幸自己当初选择这条“小路”,并坚持了下来。“人家都看不上的时候,我们剑走偏锋。现在十年磨一剑,我们已经在行业里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席柳江看来,整个新能源行业目前依旧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技术路线会持续往环保和经济的方向进行,其中锂电池主材中的硅碳负极和富锂锰正极材料具备很大潜力。与已经相对成熟的主材相比,辅材尚处于初级阶段,但辅材未来的市场容量将是千亿级别,竞争也将会越来越激烈。“假如是从现在开始入局的话,基本上是没有机会了。”
投资人也感受到了双碳赛道的竞争压力。
“往上游投”是双碳领域投资人的圈内共识。投资机构目前更关注双碳产业链上游、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例如新能源产业上游的材料赛道,材料行业本身对性能和技术要求高,发展相对稳定,有较长时间来等待产业成熟。同时,资本更倾向于流入能够提高产品性能或者降低成本的方向。从商业渗透率的角度来看,已经进入成熟期的细分赛道,接下来会进入增长相对趋缓的阶段。
36碳在访谈中还发现,多名双碳赛道创业者都有进军全球市场的出海计划,全球化已经成为中国创业者必看的机会选项。
不久前,一段关于美国三家代表性硅负极初创企业的视频报道,在国内硅负极创业者中间引发了关注和讨论。观看完这段视频后,汪炜感受颇深。在他看来,技术路线是否具有通向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能力至关重要。只有做到低成本、大规模量产,才能更好服务客户,也更符合商业逻辑。他坚定地告诉36碳:“载驰科技未来肯定要出海。”
03 耐心和韧性,一步步穿越周期
风口轮转,周期更迭,是投资方和创业者再熟悉不过的剧本。当周期性降临到双碳赛道,背后是攻不破的“创业魔咒”还是等待挖掘的“机会宝藏”?
在产业周期和投资周期的共同作用下,当下双碳赛道已经进入“去泡沫化”的下半场。究其根本,“双碳”的本质是制造业,有自己特定的发展规律和回报周期——这就十分考验创业者和投资人的耐心和韧性。
回忆起十年前的创业初期,席柳江熬过了一段艰难时光。“过去谁的商务和市场营销能力强,谁就能霸占市场。”但这并不是技术出身的席柳江所擅长的。扛过了没钱、没订单的初创阶段,湖南高瑞迎来了转机。随着国家政策利好,新能源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带动了产业链上游锂电池粘合剂的市场需求,行业竞争也更加拼技术。2015年之后,席柳江把过去亏的钱都赚回来了。
但创业成长远非只有“钱”这一个维度。2021年,席柳江感觉公司和员工“一夜之间就长大了”。
当时,湖南高瑞进入了C公司的供应链。C公司在业内以“标准严格”著称,来到湖南高瑞审厂,一共审了三天。在这三天的接触和交流中,下游客户工程师的敬业度和专业度让席柳江触动颇深。“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工程师每天审厂到晚上7点才去吃饭,太敬业了。”这也让湖南高瑞的员工们有了一种看到“外面世界”的感觉。“真正与优秀的人接触过之后,才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才会有迫不及待成长的自我驱动力。”席柳江说,“这是湖南高瑞自我成长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回顾载驰科技一路的发展,汪炜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表述是“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地去验证产品,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市场痛点,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目标方向稳定前行。汪炜告诉36碳,载驰科技从成立时就坚定地选择纳米硅碳这条技术路线,后来到产品经过市场验证,收获市场客户反馈,反过来又激励和推动公司继续沿着这条路线一步一步走下去,实现良性循环。
面对周期,投资机构也是一步步自我成长。东证创新成立于2012年11月,母公司东方证券是具有国资背景的A+H股上市公司。从今年开始,东证创新作为一家公司制投资平台,已经进入了正向循环的发展状态——过去投资的项目,开始陆续收到回报。这意味着,不仅拥有强大的母公司作为支撑,在投资领域,东证创新自己也“弹 药”充足,在市场大环境下有能力掌控投资计划和节奏,陪伴创业者穿越周期。
陆江平向36碳透露,除了锂电、新能源材料等热门赛道之外,东证创新今年还会重点关注热管理方向,例如功率器件和芯片的热管理——随着性能和功率不断提高,背后都面临解决散热的问题。他还看好新型储能赛道的创业机会。储能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链,随之而来的新兴细分市场有机会孕育出新的创业玩家。
在双碳领域不断涌现新机会的背景下,东方证券及旗下子公司东证创新携手36氪在北京、上海两地共同启动第二届“双碳星物种·可持续创新大赛”,大赛聚焦“新能源材料、新型储能方案、节能降碳”三大赛道,发掘双碳领域具备潜力的创新型企业和模式,助力创业者更深入地理解双碳政策、把握市场需求、对接产业资本、链接更多资源,推动国家双碳目标落地实施,促进产业发展,最终达成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以下为大赛详情(项目联络人:haoyun@36kr。com):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