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中国净碳排放近10年呈降低趋势

   2023-07-27 科技日报
58
核心提示:26日,《全球人为源碳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简称《全球碳排放与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在京发布。该报

26日,《全球人为源碳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简称《全球碳排放与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在京发布。该报告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牵头编写,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评估了全球和主要国别的人为源碳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情况,在证实当前主流科学认知的同时,取得了系列新发现,为中国应对气候谈判与碳盘点、服务碳中和评估提供重要科学数据。

报告显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并未得到有效控制,过去10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以平均每年约千分之六的增长速度持续升高,即便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趋势仍未显著放缓。过去40年,全球森林的加速损毁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森林面积持续减少,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平均每年产生约3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碳排放的第二大排放源。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实施了大规模植树造林生态工程,土地利用变化为净碳汇效应,每年固定近4亿吨二氧化碳,有效降低了全球土地利用碳排放。基于卫星的同化反演结果表明,过去10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平均每年吸收137亿吨二氧化碳。其中,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吸收了13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全球十分之一。全球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也呈逐渐增加趋势,过去40年全球土壤每年吸收约13亿吨二氧化碳,中国实施了大规模保护性耕作和生态管理举措,土壤固碳速率最高,约占全球四分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天院院长吴一戎指出,这份监测报告表明,一方面,中国积极的节能减排措施成效显著,我国最近10年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中国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保护性耕作等积极生态管理措施,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持续增强。卫星监测也发现中国净碳排放在近10年呈现降低的趋势,表明我国碳中和目标取得了重要进展。

吴一戎指出,卫星遥感具有客观、连续、稳定、大范围、重复观测的优点,是全球碳循环高精度、精细分辨率监测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和组织正大力发展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核查支持能力,发展我国自主的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能力刻不容缓。

吴一戎介绍,我国将于2025年发射下一代碳卫星,可以更高精度、更高效率监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国产卫星在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人为源碳排放、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等方面的监测能力,为全球碳盘点和我国“双碳”目标提供中国自主的科学数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