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碳中和作为扩大国际政治影响、提高经济竞争力、实现绿色复苏的抓手,全球超过130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低碳化成为世界能源转型的特征。
积极稳妥推进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需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三大趋势、三重挑战和三个重点。
三大趋势不可逆转
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人类主体能源由化石能源转向非化石能源、由高碳向低碳过渡、最终实现绿色清洁发展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趋势一的关键词是“资源禀赋”。近五年来,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全球新增发电量的60%左右。但是,由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政治经济环境等条件不同,各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选择也各不相同。例如,美国实现能源自给,主要靠的是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清洁低碳的转型路径;欧盟化石能源高度依赖进口,以发展非化石能源为主,并大力推广各种低碳能源技术的应用,同时其电气化进程也走在世界前列;日本在福岛核泄漏事故后,能源结构多元化转型导向明显,煤炭、天然气、石油发电及核电均衡发展,同时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
趋势二的关键词就是“资金助力”。自2015年以来,世界各国不断加大能源转型投资。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统计,2021年,全球能源低碳转型投资创下新纪录,总额达到7550亿美元,比2020年增加近27%,接近2015年投资额的两倍。绝大部分投向可再生能源和交通运输电气化,占全部能源转型投资的近85%。其中,可再生能源投资最多,约3660亿美元,交通运输部门的电气化投资增长最快,约273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近77%。从区域看,能源转型投资主要集中于亚太区域,2021年达到368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约38%。中国的整体能源转型投资比2020年的水平增加60%,进一步巩固了作为全球领导者的地位。
趋势三的关键词是“技术进步”。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标志性技术,绿色技术进步决定着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速度。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时期,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多种能源综合化、终端能源再电气化等趋势加速演进,大规模储能、氢燃料电池等技术有望突破,数字技术与能源技术深度融合,产业链格局和生态深刻变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深刻影响各国发展和国际竞争。
在政策、技术和投资的共同作用下,中国能源供给端的绿色生产革命和需求端的绿色消费革命都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以来,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4.4%,相当于减少能源消费约12亿吨标准煤,以能源消费年均2.7%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6.4%的增长,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2021年,中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至56%,清洁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25.5%,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速转变。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2亿千瓦。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是2015年年底的约30倍。经过十年的努力,中国能源与生态环境友好性明显改善,能源节约型社会初步形成,能源消费结构更加优化,绿色清洁成为中国能源发展亮点。
三重挑战共同面对
需要明确的是,绿色低碳能源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面临三重挑战。
一是面对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要平衡好能源结构调整与煤炭能源保供“压舱石”的关系。
相比欧美发达国家5~8吨标准煤的人均用能峰值水平,目前中国人均用能水平约为3.7吨标准煤。中国经济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但仍会有较高的能源总需求。“减煤”通常被视为能源降碳的主要措施,但减的速度过快、力度过大,就会削弱煤炭保障能源供应的“压舱石”作用。在加快经济复苏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如果煤电退出操之过急,缺乏时间上、空间上的统筹安排,就有可能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对能源供应的安全稳定造成影响。
二是面对可再生能源比例的不断上升,保障能源稳定供应将变得更具有挑战性且成本高昂。随着成本的不断下降,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经济上更具竞争力,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可再生能源比例必然会不断增高。当前以化石能源为主建设的电力系统不具备足够的灵活调节能力,保障能源稳定供应将变得更具有挑战性,很可能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加之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将进一步加剧能源系统的供应风险。例如,极寒天气导致天然气的断供和风力发电的大面积停运是引发2021年美国得州电力危机的直接原因。2021年夏季以来,极端天气造成欧洲风电出力大幅下降,导致天然气需求增加、价格飙升,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产生很大影响。由于能源系统不完善和市场机制设计不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波动会对能源供应以及能源价格造成冲击,是在推动能源绿色转型过程中需要吸取的经验教训。
三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无论是传统能源还是新能源,都有上游矿产资源稳定供给的问题,要防止能源矿产资源稳定供给成为制约能源转型的因素。由于自身资源禀赋所限,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一直居于很高水平。2021年以来,传统能源矿产资源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对国内能源使用成本及能源密集型产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其中,既有经济复苏、市场反弹及地缘政治影响的原因,也与传统能源长期投资意愿下降、供给侧生产恢复缓慢有关。新能源产业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供应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发展所需电池材料镍、钴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90%。除稀土外,中国关键矿产资源储量相对匮乏,但加工规模巨大,铜、镍和钴的加工量分别占全球的40%、35%、65%。在高度依赖国际市场进口的情况下,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会对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严重冲击。这些都是中国在推动能源低碳转型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
三个重点推进转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转型是关键。面对挑战,我们要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要求。
一是立足资源禀赋,利用好现有存量能源基础设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必须立足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坚持稳中求进。把提高能源效率作为主要方向之一,加快推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提升现有基础设施能效水平,推动能源消费减量。抓住重点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燃煤发电领域推动提效升级,在现代煤化工领域推动产品高端化、高值化,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按照增量替代、存量优化的思路,推进煤炭消费有序减量,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力争能源需求增量全部由低碳、零碳能源满足;推动高耗能产业向新能源富集的西部地区转移,促进产业转移与新能源开发融合发展,从源头减少煤炭消耗。
二是坚持先立后破,集中力量发展新型低碳技术,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加大储能、氢能、碳捕集封存等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的攻关力度,集中资源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加快规划建设以电力为中心的新型能源系统,积极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基础作用,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全面提升能源治理效能。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能源技术深度融合,有效利用能源系统中现有灵活性资源,着力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不断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提升能源系统运行效率,加快形成多能互补、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多元化能源供应格局。
三是着眼国内国际,加大投资力度,增强矿产资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解决安全问题首先靠技术,这是长期基础性的力量。其次是靠合作,合作需要用开放式的思维来推进。在国内,需要推进矿产产权制度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培育资源产品金融衍生品市场,引导资本向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业链有序流动;加快先进基础工艺和关键基础材料等领域的创新突破,提高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能力;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完善关键矿产战略储备体系。在国际,应着眼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全方位拓展国际交流合作,高质量建设一批长期可靠、安全稳定的海外能源矿产资源基地;积极参与战略性矿产资源全球治理,主动参与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国际规则制定,发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和战略买家力量,形成全球资源整合的能力,提升在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价值链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增强稳定保障能力。
(作者系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主任)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