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陕西省筹建“百万亩绿色碳库”

   2021-08-09 西安新闻网
46
核心提示:为实现陕西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今年7月省林业局组织召开了《陕西省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规划(20212

为实现陕西“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今年7月省林业局组织召开了《陕西省“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评审会,会议确定了我省开展建设高质量“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的新课题,那么,“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如何建设,近日,陕西省林业局做出了解答。

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了解到,我省有2.2亿亩生态空间,年吸收二氧化碳约4950万吨。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绿色碳库”基地建设,是增加碳汇的最直接、有效手段,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选择。我省将建设五大碳库基地,在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商洛等10市42县(市、区),选择宜林荒山荒地较多、林分退化严重、生态功能较低且集中连片的林地作为示范基地,通过碳汇造林和森林经营等措施,持续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在榆林、延安、宝鸡等3市8县(市、区)建立草原碳库基地;同时在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榆林、汉中、安康、商洛等10市29县(市、区)建设湿地碳库基地,开展围垦湿地恢复、岛屿化和破碎化湿地治理,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增强湿地储碳能力;在榆林、延安、渭南等地建设荒漠碳库基地,开展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优化沙区植被结构,提升沙地植被“增碳”能力;在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楼观台国有生态实验林场等12个单位辖区内建设自然保护地碳库基地,增强自然保护地“捕碳”能力。在五大碳库基地建设过程中同步开展森林提质碳汇工程,草原修复储碳工程,湿地恢复固碳工程,荒漠治理“增碳”工程,自然保护地捕碳工程。

与此同时,全面推行集约化经营模式,示范带动引领全省绿色碳库有序、高质量发展。探索碳汇交易机制,引进社会资金参与绿色碳库建设,示范带动各类社会资金参与生态空间治理的新机制;构建各类生态空间数字模型和监测计量实现机制,示范带动全省生态空间治理数字化现代化建设进程。根据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特点,研究不同碳库类型的固碳方式、作用机理、过程机制和固碳效应,制定和完善检测评估指标、模型和监测制度。建立“绿色碳库”碳汇计量监测研究体系,设置一处监测中心,22个监测站,122个监测点,开展监测人员培训,为全省“绿色碳库”计量监测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经测算,全省“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完成后,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63万吨,释放氧气560万吨。到2030年,全省“绿色碳库”省市县三级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基本建成,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碳汇计量监测模型基本建立,碳汇交易机制初步建成,陕西林业碳汇初步实现可监测、可计量、可交易的目标。全省“绿色碳库”碳储量可达58. 5亿吨,碳汇量达到6730万吨/年。按照当前碳汇交易均价40元/吨计算,碳汇价值为26. 9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