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杨再平: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金融业要做好“加减乘除”

   2021-12-08 中国财富网
60
核心提示:近日,2021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碳达峰 碳中和绿色经济高峰论坛在博鳌举行。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

近日,2021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碳达峰 碳中和”绿色经济高峰论坛在博鳌举行。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有一定的产业支撑,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金融业对“双碳”目标的支持,可以概括为“加减乘除”。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未来金融体系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相应的金融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也会发生一些颠覆性的变化。

杨再平认为,金融业对于“双碳”目标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相关产业的支持上。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支持碳减排技术的产业化,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加减乘除”。

所谓加法,就是要对上述领域增加绿色信贷、绿色资本、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尤其是绿色资本里面的风险资本。因为绿色技术研发、高科技转型存在着不确定性,需要大量增加风险资本的支持。

减法就是要减少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支持,具体体现在增量和存量方面。“增量就是在增加的信贷、资本、保险方面要尽量压缩、减少。对于受限行业,如果存在重大环境问题、环境风险,或者明显造成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还要减少过去的存量,这叫做减法。”杨再平说。

乘法就是由金融资金的支持带动社会资金,产生“放大效应”。他解释说:“在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如果技术是成熟的,是看得懂的,那么适当地加杠杆是必要的,这是乘法的一个体现。另一方面,就是要把绿色产业链做长、做宽,使得资金效果得到更大的体现。”

金融是一种跨时空的交易和资源配置。我们力争2030年前要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要实现碳中和,如何平稳地实现这两个时间点的目标?这就需要“除法”,要把相关资源进行跨时空的配置,尽量把风险和成本分摊到不同的主体上,尽量把分子做大,这样会更平稳地实现目标。

前段时间,某些地方出现“拉闸限电”现象。杨再平认为,这是我们在节能减排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即“能源不可能三角”。“我们既要清洁能源,又要低成本的能源,还要能源供给是稳定的,这是很难做到的。如果我们把成本尽可能地分摊到相关的市场主体上,成本的压力就会相对减小一点。不能完全由上游产业来承担成本的压力,而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让压力能够向下游产业传导,把分子做大了,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能源不可能三角’的问题。”杨再平说。

“在节能减排的过程中,有些经济活动会产生成本,但是当事人不承担全部成本,这叫做‘负的外部效应’。还有些经济活动,比方说养蜂、种树,是‘正的外部效应’。如果让相关主体都尽可能地承担其‘负的外部效应’,那么对它就是个压力,就会抑制其碳排放行为。相应的,如果市场主体能够享受到‘正的外部效应’的话,也会形成一个激励机制。”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很多行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今人们享受到了高效快捷、智能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杨再平介绍说,从消费者角度看,现在的金融服务已经能做到全天候、全覆盖、瞬时性、碎片化、个性化。而消费者金融体验的提升,源于后面的金融体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有了大数据技术的支撑,金融业可以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比如更多期限多样化、金额多样化、风险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数字金融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产生“长尾效应”,使得过去“边缘化”人群能够被纳入金融服务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普惠金融。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数字程序的接口,与相关的服务商、供应商进行协同,形成“开放银行”,提供金融服务以外的“金融+”服务和增值服务。

未来可能会出现基于数字技术的一系列新的金融模式,金融业的发展会进一步数字化、线上化、云端化,金融体系也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