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以“聚力企业绿色变革,助力产业低碳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九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暨2021年度中国企业十大新闻揭晓仪式在北京举办。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党委书记、局长赵平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的主要内容: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近年来聚焦主业,不断推动转型升级,逐步构建以地质勘查与矿产开发、地质环境与生态建设、地质工程与技术服务为核心,以类金融服务、稀土冶炼等为辅助的“地质+”产业布局,形成了地质业务全产业链的覆盖、矿产开发全周期的服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进入新时代,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致力于打造地质勘探国家队、生态建设先行军、应急救援主力军,创新提出了投身“透明地球、数字地球、美丽地球”建设的战略愿景。以“取热不取水”新型技术推动地热能为主的绿色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怎么能够把我们的低碳、绿色的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未来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和发展的方向,但是什么是真正的新能源,或者是说什么样的新能源足以替代化石能源?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在新能源中,未来可能更重要的是地热能可以在一定量上替代化石能源。地热能也是在新能源中最零碳的能源,不是低碳能源,我们正在做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而且是“取热不取水”,现在中深层的地热能已经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开发了,也正在研究干热岩。据现在的统计与计算,我们的地热能能量是化石能源的20—30倍左右,所以从量上能够替代化石能源。
实施盐穴储气项目,研发地下空间碳封存技术。在山东栖霞金矿救援中,创造了中国救援难度最大、速度最快、救人最多等多项救援记录;建成了煤航大数据中心,为行业算力第一;成功完成青海祁连山南麓木里矿区生态修复等大型的修复项目,得到了中央督导组和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评价。充分发挥地质工作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粮食矿产安全、生态文明安全、人民生命安全中发挥了央企积极的作用。
我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正式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总局作为地质行业的“共和国长子”,充分认识到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是践行“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任务,同时也是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围绕这一历史性任务,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进行了统筹规划,先期布局,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经营生产的全过程。
第一,把握核心要义,主动谋求转型。“双碳”目标的提出,将推动我国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向非化石能源过度,对实现能源独立、确保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降碳对高能耗、高排放行业提出了新要求,会加快推动产业和工业优化升级,推动绿色节能低碳等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结合绿色金融将形成全新的碳市场和碳定价机制,这些新的领域和机制,是未来几十年内企业的重要创新和发展方向。
第二,研发“双碳”技术,打造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已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今年,我们成立了“碳中和研究院”,其目的就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牵引,明确攻关方向,在未来的5—10年里,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在能源的清洁开发利用,碳检测、碳捕获、碳封存及煤炭清洁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及应用推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成果。
未来“碳达峰”重要,“碳中和”更重要。二氧化碳对大气升温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不管是人类的生存还是植物的生长,以及我们工业的发展,到我们医疗以及消防灭火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包括在石油进一步的开采都需要二氧化碳的应用、使用。因此,“碳中和研究院”成立以后,这一块怎么样保持中和或者平衡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三,重视地勘工作,发挥关键作用。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煤炭仍然是我国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一关了之是不负责任的做法。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化,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资源才是当务之急。在国家战略矿产保障方面,地质勘查工作将继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地质队伍要不断加强浅层地热能、煤系气、页岩气、干热岩等方面的地质工作调查,摸清我国现有资源地质条件和可开发利用潜力,构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资源基础和保障。
第四,加强战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双碳”目标作为国家战略,涉及到各行各业及各类管理部门,应广泛开展“政企合作”,提高政策制度的适应力和应用效果,推动企业产业升级和承担社会责任。开展“校企合作”,实现针对性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提供平台。开展“企企合作”,实现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双碳”示范区。
第五,制定绿色标准,加强政策推动。以生态环境、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方面法律法规为依托,有关部委应制定行业标准,推进煤炭、油气、电力等能源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同时出台配套政策,对企业在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低碳零碳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推广、项目实施,在税收、价格、管理政策上实行鼓励措施。企业要联合政府开展对温室气体的统计、监测、核算等“双碳”领域的基础能力建设,大力实施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企业、低碳社区试点示范工程,让“双碳”目标引领社会经济发展新方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