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一减一替”助力碳中和,能链获评“碳中和年度行动企业”

   2022-11-10 中国能源网
68
核心提示:11月9日,主题为责任引领 凝聚共识的2022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发展论坛在京召开,论坛主办方中国经营报对2022CSR竞争力社会责任

11月9日,主题为“责任引领 凝聚共识”的2022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发展论坛在京召开,论坛主办方中国经营报对2022“CSR竞争力”社会责任典型案例进行表彰。能链获评“碳中和年度行动企业”,中检能链总经理、能链碳中和负责人翟宇博发表“智慧能源网 助力碳中和”主题演讲,分享了能链在交通能源领域助力碳中和的数字化实践。

“一减一替”双轮驱动,助力交通能源碳中和

交通领域是我国第三大碳排放来源,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4%。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提升,交通领域碳排放面临较大压力。翟宇博表示,基于这一背景,能链围绕油和电两个领域,依循“一减一替——存量化石能源减排 + 增量新能源替代”的双轮驱动,打造出交通能源创新解决方案,助力碳中和。

从场景侧来看,能链用数字化手段在能源生产、储运、零售、消费等各环节提高能源交付效率,推动碳减排。

在炼厂、运输等环节,能链旗下能程科技(能链物流)构建全过程可视化的成品油供应链体系,有效降低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传统模式下,绝大多数油品运输车辆到达炼厂后,需要等待超过6个小时,才能完成提油、装货的一系列操作。在此期间,车辆存在干烧情况,增加了油耗及相应碳排放。能程科技可实现运输车辆的远程叫号、异地排队、车队预约、GPS到场监控等一系列功能,将原来提油过程的等待时间缩短至2小时以内,大幅提高装货效率,减少车辆排队时未熄火干烧的情况,进而降低碳排放。

在零售、消费、场站环节,能链则依托油和电两张数字化网络,通过能链企服、团油、能链智电等业务,推动企业及个人消费者在数字化服务的助力下实现碳减排。据翟宇博介绍,在油的领域,团油构建起覆盖全国的数字化加油网络,减少车辆在找油站过程中的空驶里程,从而降低燃油车辆碳排放。同时,团油还通过电子账单、不下车支付等数字化方式,在减少纸质账单消耗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车主加油体验。

在电的领域,能链旗下能链智电以数字化技术连接产业链上下游,为充电桩制造商、运营商、主机厂等,提供一站式服务,构建完善的数字化新能源生态,从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降低碳排放。2021年,能链智电携手战略合作伙伴快电累计减排近90万吨二氧化碳。

打造“绿电”闭环,推进能源产业链碳减排

实现“双碳”目标,人人有责。作为能源数字化企业,在推动碳减排的道路上,除加速自身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之外,还需要考虑全产业链间接和关联的碳排放。翟宇博表示,能链通过打造从供给侧到需求端的“绿电”闭环,推动能源补给各环节参与到碳减排行动中来。

在供给侧,能链去年一共为充电站供应了1.34亿度左右的水电以及光伏电力,帮助充电场站用上“绿电”。更进一步,能链还可以帮场站建设屋顶光伏项目,利用光储充技术,解决场站自身的绿色能源消纳问题。

在需求端,能链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目前已联合国际知名检测认证机构SGS、北京绿交所等专业机构,率先开展交通碳减排定量方法学研究,并开发相关碳普惠应用。今年9月,由山东能链控股有限公司、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中检能链等7单位共同起草的《数字化加油方式碳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 燃油汽车》团体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正式通过评审并归口发布。

《标准》通过研究数字化加油方式的碳减排行为,制定减排量计算标准化数学模型,填补了我国尚无公开适用的数字化加油方式碳减排核算体系的空白。同时,《标准》的发布对推动碳普惠意义重大,将鼓励更多车主参与到碳减排行动中,从而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翟宇博介绍称,新能源车主通过快电App充电,就可以计算相对于传统燃油车行驶的减碳量,同时快电App还为每位车主建立了碳账户,获得的碳积分可以用来冲抵充电费用等。

“能链希望,到2030年,能链的减排量将占该年道路交通能源碳排放的1.26%。”翟宇博表示,基于这一愿景,能链将持续在技术领域、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等维度坚持创新,与社会各方共同推进碳减排。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