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施耐德电气冠名“第一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 “数字化+绿色低碳”塑造可持续未来

   2022-09-20 施耐德电气
66
核心提示:中国北京,2022年9月19日17日,由施耐德电气独家冠名的第一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决赛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本次大赛面向全

中国北京,2022年9月19日——17日,由施耐德电气独家冠名的“第一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决赛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本次大赛面向全国各大高校,旨在通过竞赛推动创新,培养数字化和可持续领域的高质量人才。施耐德电气副总裁、公司事务及可持续发展中国区负责人王洁出席了决赛颁奖仪式。


“第一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决赛颁奖仪式在北京开幕

大赛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主办,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清华大学承办。大赛以“迎接双碳,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解决方案”为主题,围绕“新能源与综合能源”“未来电网”“储能”“电力工业软件”四个领域,分设硬件和软件两大赛道,共吸引了全国141所高校的817支队伍报名,超过2600名学生参赛。历时近8个月,最终来自28所大学的40个团队进入了决赛。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公司事务及可持续发展中国区负责人王洁为获奖团队颁奖

在环境挑战日益严峻的今天,能源革命正在加速,其中新型电力系统承载着能源转型的历史使命。王洁发表致辞,并指出:“助推新型电力系统的质变,需要‘数字化+绿色低碳’的组合拳,这包括以数字化转变传统电力系统并持续提升效率,全生命周期的低碳‘智’造,以及‘软件定义硬件’的行业趋势。”作为全球能源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专家,施耐德电气携手此次大赛,以“Digital + Green”的理念,鼓励更多青年人才面向“双碳目标”积极创新,共同打造更加高效、低碳清洁的美好未来。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施耐德电气全面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可在技术和运营模式层面满足电力系统的转型需求。数字化技术可以把电力系统过去模糊的、不能测量的东西变得可见、可衡量,从而提升效率、减少能源浪费,降低碳排放。同时,数字化技术能提供贯穿电力系统端到端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优化并提升供给侧到需求侧的整体效率。在绿色低碳方面,施耐德电气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从设计开始考量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贯穿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交付等环节,致力于促进包括自身在内整个产业链的减碳。


“第一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决赛现场

在推进能源转型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人才起到核心作用。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赋能者,施耐德电气长期坚持“产教融合”,以自身产业经验和研发实力广泛赋能高校。从2000年开始,施耐德电气就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设置奖学金、支持创新创业竞赛、开设企业特色选修课、开展实习实践等方式,积极践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企业社会责任。截至目前,施耐德电气已与100多所高校和高职开展深入的产学研合作,每年有近12000名师生在施耐德电气联合实验室学习、科研,以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推进各产业的技术进步。本次大赛正是施耐德电气赋能青年人才成长的举措之一。

触摸行业发展脉搏,持续激发创新活力,“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搭建了培养、选拔和展示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王洁表示:“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施耐德电气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的重要一环。未来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的人才去创造,施耐德电气愿意持续为青年人才的成长助力和赋能,让他们在更广阔的舞台展示自己的才能。”

关于施耐德电气

施耐德电气的宗旨,是赋能所有人对能源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动人类进步与可持续的共同发展。我们称之为 Life Is On。

我们的使命是成为您实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伙伴。

我们推动数字化转型,服务于家居、楼宇、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工业市场。我们通过集成世界领先的工艺和能源管理技术,从终端到云的互联互通产品、控制、软件和服务,贯穿业务全生命周期,实现整合的企业级管理。

我们是一家拥有本土化优势的全球企业,致力于推动开放的技术及合作伙伴生态圈,积极践行有意义、包容和赋能的共同价值观。

www.se.com/cn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