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新能源汽车需要过五关

   2010-06-15 中外管理
64
核心提示:新能源汽车呼之欲出已经很长时间,但是似乎卡在了什么瓶颈上,迟迟“呼而不出”。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利益关?“左右手互搏

新能源汽车呼之欲出已经很长时间,但是似乎卡在了什么瓶颈上,迟迟“呼而不出”。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

利益关?“左右手互搏”的转型成本

5月底,按照国务院要求,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务必出台,这已经是今年3月份要出台此政策后的又一次强制推进了。截至发稿时,各方达成“共识”的妥协方案正在生成:形成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双补贴”机制,其中纯电动车获得的补贴最高,节油40%以上的混合动力车其次。

人们往往关注新能源车的价格瓶颈,但是补贴政策迟迟难产,提示人们新能源汽车首先要过的是——利益格局瓶颈。

除去利益分配是否“平均”不说,新能源汽车呼之欲出之际,面对最大挑战的恰恰是正在为之操盘的车企。虽然说起来都是汽车,但是相比于传统的内燃动力车,新能源汽车实际上和现有汽车有质的差别,是替代品——不管现在汽车企业之间竞争有多激烈,还有什么比替代品的崛起更有竞争性呢?

替代品的崛起是对原有行业格局的一次洗牌。老牌车企在这个过程里,要承受巨大的转型成本和发展惯性的阻力——这是个“左右手互搏”的事情。类似于英特尔手握双核技术,却迟迟不推向市场时的犹豫,机会反而留给了AMD。

正因为转型阻力巨大,国际上不少分析人士看好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作为——相比而言,中国汽车业有较小的转型成本,以及技术上的“站在同一起跑线”的后发优势。但即使如此,我们也能感到替代行业与传统行业交替时的阵痛。

价格关?政府补贴才能破僵局

新能源汽车推广以来出现了一个奇观:比亚迪去年推出混合动力车F3DM后,引起极大关注,但一年过去才销售了几百辆,据说不少还是其他厂商买回去做研究的。

这也让新能源汽车的升级版——纯电动汽车的前景更为模糊。问题出在哪里呢?

安永全球汽车行业中心近期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60%中国受访者会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82%中国受访者可以接受电动车续航里程不到322公里。现有的电动汽车技术是达到了消费者预期的,比如:目前续航里程最大的比亚迪E6电动汽车可达300公里。安永认为政府的高额补贴必将带来一股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大旋风”。

搜狐网一项投票也印证了类似结论:86.6%的消费者表示会考虑购买自主新能源车,但对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关注排在了第一位。

对F3DM的市场反应,王传福的解释比较中肯:主要原因是单车售价为15万元,比其传统燃油车F3高出9万元,消费者要想把9万元的差价收回,就要跑30万公里,显然没有吸引力。

那么,启动市场的关键,当前就在政府补贴上了。

炒作关?技术未成熟,泡沫已吹大

五月份的北京车展,成了一次中国电动汽车的集体亮相:近30家中国车企发布了电动车战略规划,已研制出数十款可量产的电动车型。自主品牌的电动车数量多达20余款,从规模上明显压倒了国际品牌。

这当然是好事情,许多中国车企寄望于靠电动车给老牌车企来个“弯道超车”,实现“蛙跳式跨越”。但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技术部主任叶盛基表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高端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产品缺乏充分试验验证和改进;同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大部分关键原材料、零部件及制造装备依赖进口……”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领域,到底是领先还是落后?这是个问题。事实上,除了少部分中国车企,多数打算进入新市场的企业并没有做好基础准备。更多是一种概念跟进或者讨好资本市场的举动。

电动汽车市场目前最大的潜在问题是:技术尚未成熟,泡沫已然吹大。但是一旦华而不实、问题迭出的底牌陆续露出,将是不小的震动。

不过这也让我们想起互联网市场的成熟过程:真正扎实做起来,反而是在本世纪初IT泡沫破裂之后。

启动关?被“卡”在了半山腰

新产业启动的关键,往往在于谁先迈出第一步。因为谁迈出第一步谁往往就要承担最高的成本。但如果人们都打算等着在最合适的时机才真正迈腿,那估计谁也等不到这一天。

目前,新能源汽车领域出现了个悖论现象——消费者表示:等充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起来才敢放心购买,但是充电站也在观望:等新能源车有了市场才敢大规模建;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厂商和消费者之间——消费者说:价格降下来我就买;厂商说:市场做起来我才能规模生产,价格才能降下来!

新能源汽车市场“呼而不出”,被“卡”在半山腰上了!

新能源汽车需要的启动模式,还是要基于政府支持迈出“第一步”。目前能够看到的比较好的启动模式,包括财政补贴,也包括政府推动下的出租车采购、充电站建设。

值得一提的解决方案是租赁模式:电动车技术并不成熟,主管部门担心返修率高,反而不利于市场推广,如果政府补贴车企,车企把电动车租赁给消费者使用,则可以大大减少电动车质量带来的烦恼。

这不失为一个“驶离”半山腰的好办法。

品牌关?很快会出现的最高坎

关于电动汽车,常常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和世界级车企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但是否在同一起跑线,需要具体甄别:转型成本我们大大低于它们;技术上,比亚迪在最具吸引力的锂铁电池方面领先。但问题是:全球汽车企业争相向新能源车过渡的过程里,消费者是不是就不认老牌汽车品牌了?

肯定不会,如果一个消费者特别认可大众汽车品牌,将来新能源车的选择过程里,仍然会倾向大众。消费者在品牌认知方面的变化往往是有惰性的,品牌印象形成之后并不容易改变。

技术成功不等于商业成功。尤其是竞争很快加剧的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很快又会从生产阶段的竞争过渡到品牌竞争阶段。所以真正考验中国车企,也是最难过的一道坎,还是品牌关。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