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能源战略的可怕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国家产业竞争层面,致力于搭建一个开放的全球产业平台。从耕耘已久的太阳能行业到蠢蠢欲动的电动车浪潮,均如出一辙。
4月14日,一场名为“共同的展望:德中电动汽车”的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来了不少中国汽车界尤其是电动车领域的专家和企业代表,主办方是德国北威州。看得出来,北威州经济和能源部副部长巴甘茨博士很享受这样的氛围。而他的立场也再明白不过了—就像以往在新能源行业笑迎天下客的态度一样,德国并不准备在电动车产业设置太多高门槛。“我们想引进更多的实实在在的电动车,”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这位博士说,“中国企业可以拿电动车到北威州真正去试一试,看看是否被认可,以及日常使用性能怎么样。”
实际上,在早些时候,德国市场的“热情好客”已经令中国的新能源“客人”印象深刻。四川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在不久前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曾感慨:“这几十年德国人做了一件坏事一件好事,坏事是发动了二战,好事是推动发展新能源。”
“德国为世界的光伏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它是最早的有实质性动作来推动新能源的。”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公关总监姚峰说。
例如,2000年,德国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首次确立了税收优惠减免方案,全球的太阳能行业旋即迎来规模和效益井喷式发展的十年。从2004年开始,德国政府又加大了对太阳能发电的补贴力度。全球太阳能制造行业权威期刊《Photon》的数据显示,全球光伏市场在过去10年保持着40%-60%的增长速度,太阳能电池产业规模扩大了35倍。
而欧洲光伏产业协会在最近的一份行业报告中指出,在2009年,德国仍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市场,其太阳能模块的装机容量已经超过3GW,在全球市场所占的份额超过了52%。
现在,又轮到了方兴未艾的电动车。
巴甘茨博士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说:“德国重视电动车和新能源,不光是能源战略,更是政治策略。欧洲人特别注意气候变暖的话题。”
一场新能源领域的变局由电动车领域再度被引燃。德国还能再度领跑吗?
太阳能洗牌
进入2010年,德国政府下调FIT(上网电价)补贴在争议中一步步接近现实。
公开信息显示,在5月初,德国下议院已确定在7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FIT补贴政策。与之前的政策相比,新政策对屋顶太阳能和地面太阳能的电价补助分别下调16%和15%。
欧洲光伏行业协会认为,从长远来看,这会对德国的光伏市场带来显著影响。在此之前,西班牙和法国政府已经做出了类似的决定。
中国制造的大量涌入导致成本降低,是这一政策出台的直接推手。中国几大太阳能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德国市场的掘金者。公开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光伏业有98%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其中大部分流入了德国市场。数据显示,中国第二大太阳能生产企业英利集团,其生产的几乎所有太阳能模块都用于出口,其中60%销往德国。中国产品的汹涌而至甚至让德国同行一度动了对中国产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调查的念头。
这让FIT补贴下调看起来充满针对性。但与欧洲光伏行业协会的谨慎态度相比,中国的同行们更为乐观。
“政策的调整对中国企业看似是坏事,其实是好事。降价了,同样的东西大家都愿意买便宜的,这就是中国制造的优势。”姚峰说。
尽管目前德国还是赛维的主要海外市场之一,但姚峰称,其所占的权重“下降得非常快”。与此同时,西班牙、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都开始大力推动新能源,还有希腊、捷克、保加利亚等,“有些是你根本想不到的国家”。这些“后起之秀”正在成为中国太阳能企业的新战场。
姚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印证。
由于在降低成本与中国对手竞争方面束手无策,德国太阳能巨头Q-Cells在2009年交出巨亏13.6亿欧元的成绩单后,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兼CEOAntonMilner于今年3月份迫于压力辞职。对新任CEO来说,下调FIT补贴的决定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他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将德国本土的生产线关闭,并向海外转移生产能力,以维持成本竞争力。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其它欧洲国家在太阳能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与德国不可同日而语。“像一群躲在房间里的人,要冲出去,德国是最早带领大家冲出去的。大家陆续冲出去了,德国还是在前面的,只能说它的权重相对没有那么大了,但还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能光看安装量,从人才、技术、行业引导力来说,德国还是很重要的。不能只看企业,要看别人的研发优势和人才,技术和品牌德国还是很厉害的。”姚峰说。
由于国内扶持政策的不到位,缺乏国内市场,中国的太阳能工业不得不在出口中找出路,继而在全球的太阳能产业链中沦为“代工者”的角色。而德国则是典型的“政策市”。凭借相对稳定的政策支持,德国得以在新能源领域快速发展,并通过持续的投资创造更多的产业价值和就业机会,形成良性循环。
电动车图谋
“电动车关系到德国的龙头产业汽车工业的前途命运。在混合动力方面德国已经是睡了一觉了,丰田已经跑到前面了。醒了以后就要赶快行动。”德国北威州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封兴良说。
相比于太阳能行业的嬗变,电动车市场还刚刚启动。但种种迹象表明,德国政府已经未雨绸缪。
5月3日,在德国总理默克尔的主持下,一场电动车的峰会在柏林举行,并启动了德国的“电动车国家平台”行动。该行动涉及的领域将包括电动车、电池和基础设施等。
接受本刊采访时,北威州北京代表处的成立尚不足月,但封兴良的工作表已经排得满满当当。其中,前面提到的德中电动车研讨会算是他的开山之作。并且在研讨会开完之后,很快就有国内的一家“知名度很高”的电动车公司去北威州看地。“如果中国企业想去北威州投资的话,整个过程都是有人陪同的,从你签证开始,到当地找地址,怎么注册公司,都是一站式免费的。”
封说,今年北威州准备搞四次电动车方面的研讨会。第一站选了北京,第二站他建议在沈阳,接下来会是在南方的广州、上海或者重庆。不难发现,他选择的会址都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线市场所在。
实际上,德国围绕电动车的产业布局早已拉开了帷幕。巴甘茨就对RWE公司(德国传统电力巨头)在电动车领域所做的工作印象深刻。“他们特别踊跃地参与,建了很多充电柱。因为这样可以吸引新的客户群,或者给客户提供新的业务。”
令中德可再生交通能源中方项目的协调人王秉刚感兴趣则是由德国西门子提出的更为终极的解决方案。该方案提出把电动车纳入智能电网。作为智能电网的一种组成,把每台车也看成活动的、小的储电系统。不但可以储藏电,还可以在电网需要的时候把电送出来。
鉴于德国在太阳能和风能领域的领先优势,德国政府更是野心勃勃地提出了“全部用可再生能源驱动电动汽车”的宏伟目标。
而刘汉元的忧虑也正来自于此:“按照全球碳减排计划,以后碳排放量是需要花钱买的,中国碳排放量已经达到全球第二,随着经济发展还会增加。德国人在新能源战略上布局如此思虑深远,我们如果不能在新能源产业有相应战略予以对冲,以后将付出大代价!”
为此,今年“两会”期间,刘汉元将他与另一位大学教授合著的《能源革命》一书专门送呈胡锦涛,并附信:新能源将是未来国家之战的主战场之一,建议将新能源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