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油企抢滩新能源 或撼动格局?

   2010-07-14 《能源》杂志
54
核心提示:延伸产业链、业务多元化和跨行业发展在传统能源企业上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大有通吃产业链之势。在低碳经济和新能源大发展的背景下

延伸产业链、业务多元化和跨行业发展在传统能源企业上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大有通吃产业链之势。在低碳经济和新能源大发展的背景下,这种趋势更加显著。在6月3日召开的“道达尔中国科学论坛”上,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并没有成为专家和公司高管们谈论的话题,相反,太阳能的先进技术和应用却成为热点。

事实上,不仅道达尔,国际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BP、壳牌近期都加快了发展新能源的步伐,甚至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在新能源领域也有所涉猎。“随着油气资源量日渐减少,传统石油公司涉足新能源已成为了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一位行业分析师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

拥抱新能源

进入6月份,世界各地的新能源展会轮番亮相,在这些异彩纷呈的新能源展上,能够越来越多地看到传统石油公司的身影。事实上,在几年前,油气公司已经开始了新能源的布局,以谋求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抢占先机。

BP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其名字原意为British Petroleum 的缩写,即英国石油,在2002年一系列并购之后,BP的英文意思被诠释为了Beyond Petroleum,即超越石油。这一改变不仅仅是BP名字的简单变更,背后隐含更多的是这一传统油气企业在结构上的调整。

道达尔公司在涉足新能源之前,是一个上中下游一体化的油气企业,活跃于整个石油行业链,而近些年来,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清洁煤炭已经成为道达尔新能源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壳牌主要看重未来生物质能的发展前景,早在2002年,壳牌就开始与加拿大Iogen公司合作研究从植物废弃物中提取乙醇。6年后,基于对生物质能源的乐观预期,壳牌对Iogen公司的持股比例由26.3%追加到50%。埃克森美孚也在2009年宣布投资6亿美元开发藻类生物能源,一旦技术获得突破,可能在专利上获得垄断地位。

面对国际石油公司对新能源的强势介入,国内的三大石油公司也不甘落后。中海油在发展新能源方面走在了中国油气公司的最前列。

2006年,中海油决定进军海上风电,并将海上风电列为“未来30年重点投入”领域。当年年底,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一年之后,中海油在渤海湾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上风力发电站,并在内蒙古、海南等地建设了自己的陆上风场。2007年12月,在天津开建新能源产业基地,总投资约150亿元。

2010年2月,中海油在威海的海上一期10万千瓦风电场工程预可研报告通过评审。这一项目是全球目前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总投资约210亿元,规划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

“煤基清洁能源、风能和动力电池是中海油新能源公司的三个重点领域。”中海油新能源公司首席科学家肖钢向《能源》杂志记者介绍。
而另一家中国石油企业——中石化却依托其庞大的终端网络,试图加入到中国电动汽车充电站的竞争行列中。2010年2月,中石化北京石油分公司与有北京市政府背景的首科集团共同投资5000万元,成立北京中石化首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根据规划,2009年至2012年北京将实现5000辆新能源车的应用规模,首科新能源将承担保障未来能源供应。

中石化总经理王天普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除了电动汽车充电站外,该公司发展新能源还有其它途径,如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化工以及煤化工等。

几乎与中石化同步,中石油集团也在2010年2月提出了首个新能源发展规划,并把生物质能和煤层气列为发展重点。该集团在3月底又提出了具体目标:2010年新能源生产能力将达到125万吨/年(油当量),在2015年,将达到600万吨/年(油当量)。

对于传统能源企业纷纷拥抱新能源现象,业界一时间众说纷纭,赞扬者认为,传统公司在当前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积极布局新能源,以占取制高点,试图继续保持在能源行业的整体优势。反对者则认为,传统公司更应该在油气勘探和开采方面加大技术研发,尤其是天然气可能开创下一个能源时代的形势下,油气公司发展新能源的举动难免有跟风之嫌。

对此,埃森哲大中华区副总裁杨葳表示,新能源发展虽然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势必对传统能源带来潜在威胁,传统油气企业不得不探索低碳经济下的战略和业务结构的调整。

“例如在交通新能源领域,突破性能源的不断发展,如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入网等不仅会改变交通能源的消费结构,降低对传统能源的需求,同时,还将可能打破原来被石油巨头垄断的交通能源市场,在资金上可以与石油巨头抗衡的电网公司第一次有希望介入到交通能源市场,给石油巨头带来了竞争威胁。”杨葳说。

优势明显

除了感受到外界的压力和威胁之外,油气巨头们纷纷抢滩新能源,更看重的是未来的成长空间,事实上,油气企业发展新能源业务也具备众多的发展优势。[page]福诺斯特•沙利文(Frost Sullivan)能源和电力分析师曹寅告诉《能源》杂志记者,传统油气巨头拥有一般中小型新能源公司难以比拟的政府关系资源,这一点就令以民营为主的新能源公司难以望其项背。

“还有其他的先发优势,中石油占有比较多的土地资源,在发展生物质能方面其他公司就难以与其竞争。中海油在发展海上风电方面具有先天条件,目前制约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一大瓶颈是施工难,缺少海上风电场的安装设备,但中海油拥有众多海上钻井平台,在开发和维护海上风电上具有先发优势。”曹寅说。

其实,传统油气巨头的优势并不仅如此,在资金实力上,这些公司投资新能源也可谓“不差钱”。民营企业发展新能源的模式,一般是前期引入风险投资,等项目上规模和盈利之后,再运作上市,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但对于大多数石油巨头而言,不存在资金上的压力,它们看好的项目很快能够投巨资进行开发,或者直接并购。

杨葳认为,从资金的优势和基于长远的发展考虑,油气企业肯定要向新的领域拓展。除风能和太阳能之外,大部分交通新能源的技术正处于研发的竞赛中,没有哪家企业或哪种技术已经获得了明显的超越性优势,而油气企业掌握着下游的市场,利用原有的客户和零售渠道以及生产设备,可以获得更大的回报机会。

尽管石油巨头们占据众多的优势,但它们并非看好所有的新能源项目。壳牌近几年来就在一些领域有“回归传统”的趋向。从2000—2007年,壳牌在太阳能、风电领域投入超过20亿美元,但由于其在新能源上的布局过于分散,并没有形成集中优势。2006年,壳牌的太阳能业务部门退出了晶硅太阳能市场,将多年经营的太阳能晶硅电池业务全部卖给Solar World公司。壳牌中国区总裁林浩光明确表示,在太阳能和风电领域,壳牌无意进入中国市场,因为中国本土的公司更有成本优势。

道达尔亦有所选择。尽管该公司进入新能源领域已有多年,但对时下非常热门的风电行业却没有涉足。道达尔集团天然气、电力和新能源总裁博书(Boisseau)向《能源》杂志记者解释说,这样的选择是基于道达尔现有的能源业务,他们选择了一些能够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能源领域。

“之所以发展太阳能,是因为我们现有的化工业务中的技术对于我们今后发展太阳能非常有帮助。发展风能主要是需要机械能方面的技术,而道达尔目前所拥有的业务,这方面比较少一些。”博书解释说,“风能是一种非常好的新能源,但与我们现有的业务不是特别契合,对道达尔来说,风能所带来的附加值比较少,所以就没有选择这一领域。”

对此,肖钢认为,油气公司退出某一个行业,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正确的决策,因为目前的新能源行业整体上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及时调整不适合自己公司发展的领域,对公司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撼动格局?

尽管油气公司在新能源领域会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是面对巨头们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政府资源以及众多的先天优势,相对弱小、以民营资本为主的新能源公司还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新能源领域的国进民退,对于我们而言有两个出路,要么在竞争中被淘汰,或者束手就擒,被巨头们吃掉,要么努力壮大自己,杀出一条路,在行业中占据主动,但大部分小公司可能都难以逃脱前一种命运。”一位不愿具名的新能源公司负责人对此非常担心。

对此,肖钢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现有的市场格局,但不至于会让民营企业难以生存。因为国企会有所选择,不可能去占领每一个行业,大的国企会选择那些具有规模效应的领域,对于那些市场规模小、相对灵活的领域,应该由小企业去做,大企业不应当去争抢。

“当前的新能源市场格局还处于一个整合的状态,经常会出现一些并购事件,但是经过这个探索时期之后,国企和民企之间就会形成一个相互补充、趋于合理的市场格局,经过市场的检验和分配,每个个体都能够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肖钢说。

事实上,在发达国家的一些行业,也没有出现大企业把所有小企业吃掉的情况,据中海油能源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卫东介绍,美国虽然有埃克森美孚、康菲等石油巨头,但整个美国还活跃着8000多家中小石油公司,而且这些公司在天然气生产和技术创新领域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道达尔集团天然气、电力和新能源总裁博书却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新能源的未来市场格局,他认为,新能源行业目前整体上还缺乏竞争力,要想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需要能源公司通力合作。

以太阳能为例,太阳能产业分为晶体硅的提纯、太阳能板的制造、太阳能板的安装这几块业务。目前在全世界不同的公司进行这几块不同的业务。要让太阳能和其他的能源具有同等的竞争力,必须要形成全球性的几家太阳能公司。要形成全球性的太阳能公司,必须是在现有的太阳能公司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够形成。

“因此,我们必须与不同的太阳能公司寻求合作,而非竞争,才能推进整个太阳能行业的发展,实现太阳能在全球的竞争力。”博书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