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7日至18日举行的宏观经济形势与企业发展战略论坛上,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批评时下“到处都提出要建新能源基地现象”,发人深思。
放眼各地,“新能源基地现象”比比皆见。无论在一些地方出台的红头文件,还是地方媒体的宣传报道中,“新能源基地”俨然已成为一个热词,甚至成为“政绩工程”的标志,似乎不挂在嘴边就显得落伍。
“新能源”是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其价值在于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对石化能源的依赖。但新能源基地的形成就不那么简单了,作为一种崭新产业形态,其形成需要一定条件。比如,建设风力发电站需要风源充裕达标,建设太阳能发电基地需要充足日照等等。总之,新能源基地的形成需要周密规划和综合论证,决不能凭一时的心血来潮,更不能重复过去那种“有条件上,没条件也要上”的老路。
在近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我国在去年成为风力发电容量最大的国家”的言论引发关注,有机构也指出,中国2009年首超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投资国,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等领域的投资额高达346亿美元,差不多是同期美国投资的近两倍。中国投资有一个习惯:一个行业被首肯,立马就会引发一哄而上。时下,中国尚无一个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文件出台,就涌现如此之多的“新能源基地”,是否轻率和跟风值得反思。
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发展新能源是与其他资源问题、环保问题、能源效率问题紧密相联的。就拿解决垃圾污染问题来说,北京、上海每天产生2万吨垃圾,农村成了垃圾收集地,城市垃圾存量高达70亿吨;武汉每天有上百吨垃圾倒入长江,这些至今未能有效加以解决。这些地方与其天天高喊发展新能源基地,倒不如腾出些精力来狠抓垃圾治理更为务实。
对于发展新能源,中央的要求很明确。温总理4月11对“新能源”做了一个界定:新能源发展要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地热发电和煤的清洁利用。温总理这个概括是从实际出发且符合国情的。可再生能源处处有文章可做。而到处涌现的“新能源基地”反倒令人觉得不太实际。
某种意义上讲,到处冒出新能源基地是一种典型的浮躁病。地方官员一旦在观念上浮躁,就会伤害地方经济,殃及地方民生。浮躁政绩观的出现,说到底是不务实的发展观使然。要医治浮躁,关键还是要在地方干部中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鼓励走适合地方经济状况的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