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新能源:中国石油战略发展新指向

   2010-03-19 中国石油报
77
核心提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培育包括新能源等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两会前的2月22日,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主持召开总经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培育包括新能源等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两会前的2月22日,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主持召开总经理办公会,听取煤层气业务工作进展的专题汇报。第二天集团公司召开今年第一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新能源和生物能源业务发展规划,确定了加强非常规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作,重点发展与主营业务相近的煤层气、页岩气、燃料乙醇和油砂等新能源。

发展新能源符合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方向。通过发展新能源,既可增加资源供应,又可实现低碳减排,新能源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开发新能源既是推进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业务结构不可或缺的内容。”既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责任,又努力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中国石油,在大力发展常规能源的同时,加快发展新能源业务,成为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从“以煤为主”向“煤油气并重”的转变过程中,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比例在不断提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最近表示,能源“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刚刚起步,会更加注重新能源发展,增加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比重。也有人透露,拟议中的“新能源产业规划”要求,在“十二五”规划期内,将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目前水平提高到12%~13%,2020年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达到15%。

近来,还有一组数字一直在提醒我们,那就是去年中国政府给世界的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45%。

减排,低碳,供应清洁能源,发展新能源,是我国能源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主角的大型国企当然是担此重任的主力军。

事实上,中国石油发展新能源的步伐早已迈开。煤层气勘探开发实践已有十多年历史。同时,页岩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油砂油、页岩油、地热、铀矿、天然气水合物等业务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有的已走到国内同行业前列甚至成为领军者。这其中煤层气和燃料乙醇的发展成效可圈可点。

我国煤层气的发展潜力大,也是最现实的新能源。最新资源勘查结果显示,我国是质优价廉煤层气最富资源的储备国,埋深在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地质资源总量为36万亿立方米,其中可采储量达10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

去年3月5日,集团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曾专题研究煤层气业务发展,确定将煤层气业务列为主营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到现在,中国石油已建成国内第一个规模开发的产业化示范区,形成“樊庄—郑庄”国内首个千亿立方米规模储量区,并依托西气东输主干线实现规模外输。去年9月15日到今年3月7日,沁水樊庄煤层气外输商品气量已达1亿立方米。鄂东韩城5亿立方米产能建设也已经启动。

经过探索与积累,目前,中国石油以羽状水平井、水力压裂和排采等为代表的煤层气业务主体技术已基本配套,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理顺,与资源地政府及煤炭企业沟通形成的“三交模式”、“沁南模式”促进了企地外部环境和谐。去年12月下旬,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批示:“中石油创新煤层气开发模式,意义重大,应当鼓励和支持。”

在燃料乙醇业务的发展上,中国石油作为国家推广乙醇汽油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单位的事实,或许可以说明工作的成效。到2009年底,中国石油在燃料乙醇业务上的投资已超过10亿元。其中控股建设的吉林燃料乙醇项目产能50万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燃料乙醇生产企业,已累计生产217万吨,除满足东北三省需求外,还销售到华北、华中地区。

当前,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已经拥有良好基础,加快发展步伐的条件基本成熟。从外部看,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发展新能源的成本高于传统能源,国家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发展新能源。比如在煤层气的开发上,有价格优惠、税收优惠、开发补贴、资源管理和矿权保护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从内部看,中国石油和所属企业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积累了较多经验,不仅形成了结合自身实际来发展新能源的思想认识,也具备资源、技术和整体实力等方面的诸多优势,为下一步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底子。

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效益优先,把握节奏;市场化运作,低成本发展;加强合作,创新技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这是集团公司确立的新能源发展思路。规划下的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就是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发展绿色低碳能源,重点发展煤层气,规范有序发展生物能源业务。

 倾听春天的脚步声中,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必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