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新能源发电隐现央企垄断格局 民资黯然退出

   2010-07-26 北京商报
63
核心提示: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这样的词汇代表的不仅是经济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更代表着无限的商机。在新能源发电领域,五大电力集团(

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这样的词汇代表的不仅是经济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更代表着无限的商机。在新能源发电领域,五大电力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领军的“国家队”,似乎很顺理成章地成为这场投资盛宴的主角,而民企扮演的似乎只是“永远的配角”,与国企合作、做设备供应商或许是他们惟一的选择。

8月10日,第二批光伏发电招标将正式开标,国家能源局280兆瓦的招标规模堪称“慷慨”,然而民营企业应声寥寥,目前报名参加竞标的企业多是五大电力集团等“国家队”。分析人士表示,这再次说明了,在新能源发电领域布局的“强手棋”游戏中,央企提前圈地、抢占资源态势明显,新能源领域的垄断格局正在形成。

光伏招标“看上去很美” 央企强势压价 民资黯然退出

第二批光伏发电招标8月10日开标,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参加此次竞标的企业除了五大电力集团外,还包括国投电力、国华电力、华润电力、中广核四家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两大电网公司,以及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电网公司搅局、央企强势压价,面对“价低者得”的游戏规则,民资除了黯然退出别无他路。

此次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项目总规模280兆瓦,与我国光伏项目开启的标志性事件——第一次甘肃省敦煌20兆瓦招标仅仅时隔1年。国家能源局有关人士表示,第二批光伏电站特许权项目招标和建设将加快我国光伏电站建设进程,通过市场竞争发现合理电价以推进光伏发电产业发展。

自去年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开启后,项目建设呈加速增长态势。虽然一期正式招标项目仅有10兆瓦,但各地政府与国有、民营企业纷纷签订建设合同,据相关机构统计,去年我国光伏发电总规模已达300-400兆瓦。

然而,这些没有经过国家招标的项目,特别是民营项目享受的却是“黑户”待遇,部分项目至今无法完成并网,一些已并网项目也无法保证执行国家指导的上网电价。因此,今年年初传出二次招标消息后,被民营企业视为重大利好,一旦中标,在国家支持的保障下,以上顾虑即可完全避免。

然而此次招标的过程证明,招标只是“看上去很美”,成为了民营企业啃不动、也不想啃的“鸡肋”。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说:“目前国家对新能源的政策尚未明朗,这对民营企业来说存在极大的风险。”

事实上,新能源产业的下游,世界各国都处于政策导向阶段,虽然“前途是光明的”毋庸置疑,但由于成本高企等因素的限制,“道路也是曲折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政策仍将是整个产业的主导因素。以西班牙为例,2008年该国光伏装机容量高达2511兆瓦,但当政府宣布削减太阳能领域经费,2009年补贴规模仅为500兆瓦后,该年度实际装机容量萎缩至不到200兆瓦,凸显了政策变化对光伏发电产业的巨大影响。

另一方面,也是此次招标暴露出的一个重大问题,多数央企与电网公司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在成本控制方面拥有民营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姜谦表示,目前光伏发电和风电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电力质量无法保证,电网公司是否准许电力进网、准许什么级别的电力进网,将直接决定发电企业的收入。

姜谦认为,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新能源产业的下游角色目前在国内更适合国有资本,民营企业更适合扮演投入相对较少、回报周期短、收入有保障的上游供应商角色。

风电前景最好 “国家队”主导 民企“被退出”

与刚刚起步不久的光伏发电行业相比,风电领域的竞争更显惨烈,惨烈争夺的结果更被业界称为民资的“二次弹簧门”。分析人士称,央企不惜巨资圈占风电资源的原因有三,一是企业现金流充裕;二是有可再生能源配额的“硬性规定”,加上如今“低碳”呼声日渐高涨,没有理由不去抢占资源、未雨绸缪;更重要的是,风电是可再生能源中大规模发展操作性最强的行业。[page]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要求,到2020年发电装机容量在500万千瓦以上的企业,其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须达到8%以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介绍,在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逐步降低火电份额是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代替电源,而风电成本最有可能接近目前的用电价格(以发电成本计算,火力发电为每度0.2-0.3元,风力发电约为0.5-0.6元,太阳能发电约为1.2-1.3元),是最具商业化、规模化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能源局此前公布的2020年8.3%的风电消费比例使风电市场前景更加明朗,加之中国具备发电条件的风场本就不多,为了达成目标,五大发电集团很快开始了几乎是不计得失的“圈地”运动。

与央企大举进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5月开始,内蒙古等地原由民企投资建设的大量风机闲置,特别是《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出台以后,大批民企更是直接退出了风电领域。

据中投顾问统计,截至2009年,国内风电总装机容量为2500万千瓦,五大电力集团风电装机容量为1500万千瓦,占比达60%。此外,中广核、国华、华润等央企占据了第二梯队,国企主导地位十分明显。

电力巨头占尽布局先机 民资成“永远的配角”

从世界杯期间大火的中国英利到无锡尚德,向来“不差钱”的中国民资企业在新能源领域更是不差技术,然而他们在国外投资风光无限的同时在国内只能充当“永远的配角”。

7月22日,尚德电力与华电集团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未来3年内开发500兆瓦太阳能项目,双方合作地区主要包括中国西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省份,以及江苏、上海地区,合作项目类型将涉及商用设施和大型电厂等规模项目。按照协议,华电新能源公司将负责投资建设,尚德电力负责提供晶硅光伏电池组件、系统设计和技术服务。

不仅是尚德与华电,姜谦介绍,目前国内新能源建设多采取招投标形式,而在这一过程中国家要求一定的国企比例。即使是平等招标,资金雄厚、可以承受短期亏损的国企也是占尽上风,民企拥有的只是设备成本优势和先进技术。在这种各具优势的形势下,央企或国企所做的选择是合作,所以此前国内多次招标中不乏国企与民企合作的例子,民资作为配角,提供设备与技术管理。

姜谦说,在目前新能源发电领域的“跑马圈地”中,电力巨头已经抢占了划地布局的先机,再加上电网公司强势加入,央企已经拥有了绝对的控制力,未来民资想“分一杯羹”很难。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