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在新能源领域的巨大财力和精力,正遭遇国内投资“虚热”埋下的“定时炸弹”,以及国外指控中国企业进行倾销的双重压力。
市场风险方面:我国风能、太阳能等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风电装机第二大国、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但在基础研发领域投入明显不足,关键技术瓶颈始终未能有大的突破。
在风电制造领域,我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已近80家,风叶生产企业50多家,塔筒生产企业则有近100家。从企业产能计算,已远远超过市场容量。“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不是过热,而是严重过热。”这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但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几乎走的是清一色的引进路线。
中国太阳电池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产值近500亿元,太阳电池产量的98%出口国外。但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一下子从光伏“制造大国”成为“库存大国”。
“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当前,重复引进的技术与国内风电场的气候环境能否适应未经科学论证,一旦大规模并网发电后,潜在的安全风险巨大。今年5月份,国内一家风电巨头在内蒙古一家风场出现的叶片质量事故,刚吊装上去的叶片就折了数套,直接损失上亿元。河北工业大学教授王华君说,目前我国引进的基本上都是欧洲的二、三流技术,而更关键的是欧洲的风电场气象环境与中国相差太大。一旦机组出现故障时,会造成电网电压急剧跌落,一旦造成大的供电事故,将是灾难性的后果。
同样存在的还有“金融风险”。
国内已有18个省份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或者把新能源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另外,有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
一般而言,上一个产能1000吨的多晶硅项目,至少会拉动当地投资10亿元左右,投产后每年可形成6亿-8亿元的产值。但是,以国内目前超过10万吨的投资规划,至少需要投资1000亿元以上,其中相当部分来自于银行信贷。由于多数项目没有核心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市场需求增长较快时还能靠加工制造成本低占领市场,而金融危机后行业泡沫破灭,不少项目盈利前景堪忧,到时不仅无力付息,可能连还本都是问题。
值得忧虑的远不止上述这些。
中国于7月份宣布对投资太阳能的项目提供50%的补贴,中国太阳能企业的生产成本已居全球最低之列。
在海外,由于中国太阳能电池板企业所售产品价格约比德国同行们低20%,德国太阳能企业Conergy已呼吁欧盟调查中国企业的定价策略,德国太阳能工业协会BSW正在对关于中国企业进行倾销的指控进行调查。
上述指控的原因是,曾经红极一时的太阳能行业如今面临严重的供过于求的局面,在德国与美国两个主要的太阳能市场,太阳能系统的平均售价已下降超过五分之一。Conergy认为,中国企业正通过削减成本的方式来抢占市场份额。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