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发展新能源 辽宁应抢占技术高地

   2010-03-19 华商晨报
47
核心提示:初春的法库县还有冰雪未消融,但这不妨碍县中心闹市的饭店生意,在一家炸酱面馆,老板温女士告诉记者:“我们这儿的风能发电可多

初春的法库县还有冰雪未消融,但这不妨碍县中心闹市的饭店生意,在一家炸酱面馆,老板温女士告诉记者:“我们这儿的风能发电可多了,家家都知道。”

实际上,法库风电并不是“家家都知道”这么简单,法库县新能源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宋德伟说,目前风电“100%满足全县生活生产”。

法库计划到2012年能为沈阳市城乡居民提供三分之二的供电量。不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和其他处于产业初级阶段的新兴产业一样,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法库雄心———

能用上的风全用上

宋德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法库是2003年开始大力发展风电的,主要是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条件,那里有句话常常被大家挂在嘴边———“一年两次风,南风和北风,一次刮半年”。可以这样说,在法库常年有三级以上的风,而风力发电的切入风速要求即为三级启动。

1998年,沈阳市考虑到法库的自然条件,扶持建设了风电场,后于2003年并网发电,不过与目前全县风电规模相比,当时的发电量较小。

2006年,法库县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专门聘请专家对风能的可利用性进行论证后,法库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并于当年4月成立了产业办公室。经过3年多努力,法库县风电产业发展迅速,截止到2009年末,已开工建设50万千瓦、并网发电35万千瓦,总投资47亿元,年实现税收7000万元。

而在2009中国新能源产业经济发展年会上,法库县被评为“2009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排名第九。

宋德伟表示,按照《法库县风力发电发展规划》,这里的可利用风能资源达到100万千瓦,计划到2012年,使风电的装机总容量也达到1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1.4亿千瓦时,届时将为沈阳市城乡居民提供三分之二的供电量,达到年节煤75.8万吨,减排粉尘10.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15.9万吨。与此同时,风电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也达到94亿元,年实现税收2亿元。在目前风力发电电量规模下,法库考虑吸引一些用电量大的企业落户,以消化富余电力。

面临难题———

众多技术瓶颈尚待突破

采访中记者发现,法库百姓对风力发电都很认可,知道这是能够为当地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产业,更何况风力发电不占用农田,对山林也基本没有影响。

但法库县在推广风电的时候也遇到了一定的难题。

首先,风力发电不像火力发电那样相对可控,有风的天气发了很多电,没风的天气却发不了电,对于电网来讲,这种不稳定是不能承受的,所以会相对限制其发电量;或者说,以现阶段的风电和电网等技术、容量来看,风电还不能作为一种常规能源来充分展开使用,只能作为整个国家的电力补充。

其次,安装风力发电机需要一定的技术维护和开发,目前每万千瓦装机容量的投资在一个亿左右,法库县并网发电35万千瓦风电,实际上也代表了35个亿的投资。

除了利用率不能达到最大化外,已经引起国家高度关注的还有产业规模问题,由于各地短期内风电项目上马较多,去年国家出台意见要限制风电的产能过剩。

不过现在最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是,发展风电场需要高技术人才的长期维护,所以要想进一步发展风电产业,除了适时培育上下游的设备企业,还应该积极突破人才瓶颈。而实现电能的储备、承载的稳定等等,也都需要科技进步来带动。

辽宁现状———

发展新能源有五大方向

事实上,新能源仍然是一个较为新兴的产业课题,辽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天舒曾是相关课题的研究人员之一,日前她对记者表示,新能源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投资拉动效应,二是能源供给效应,三是技术进步效应。

“新能源在辽宁的发展具有一定条件,也有具备一定实力的核心企业。”李天舒说,结合资源禀赋,目前我省新能源发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NextPage]

首先是核电,哈尔滨重要的核装备企业已经将主要基地放在了大连,使大连具备了打造现代核电产业的比较优势。

其次是风电行业,这部分主要集中在辽西北地区,如铁岭、法库等。我省是全国重要煤炭生产基地,随着煤炭开采的逐渐受限,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要求十分迫切,所以结合地区资源禀赋也应该大力发展风电。而从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我省适合发展风电的地区吸引了一批央企建设电场,发展装备项目,这种上游生产和下游发电使用的结合,使风电在辽宁具备了一定产业布点。

第三块是光伏,我省锦州、朝阳、营口等地具备发展光伏产业的基础,一些部门还提出了“光伏与建筑的一体化结合”,这开拓了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

第四块是生物质发电、废物利用等,省内农村地区都能积极发展,如秸秆制沼气、林叶垃圾发电等等,其分布较广,但主要仍以粮食产区、林区集中的辽北、辽东较多。

还有一块是燃料电池,这一块目前是主要结合发展新能源汽车在做,未来的前景也较为广阔。

未来之路———

有望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李天舒表示,在辽宁的九大新兴产业布局中新能源排在第二位。我省将新能源产业列入新兴产业,这体现了两层意思,一,说明新能源是先导产业,未来很有可能成为辽宁的支柱产业;二,说明新能源成为新兴产业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带动新技术发展,刺激人员就业,扩大投资等。因此新能源的发展肯定能成为未来辽宁发展的新动力。

她还说,目前我省需要进一步改善以煤为主的火电能源结构,进一步发展新能源。但是也应该看到,发展新能源需要一个渐进过程。

尽管目前新能源对辽宁来说仍然是“产业发展初级阶段”,但我们已经实现了一定的核心技术突破,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化前景,而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扩大规模、进一步与市场对接,并积极在一些地区率先解决综合技术问题。

只不过,新能源的先期发展,可能更多体现在投资拉动、人才就业等方面。而产业的基础发展期还需要技术的普及、市场的对接等等,这些也都是新能源要发展成为未来辽宁经济发动机的条件,也只有这样新能源产业才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2009年我省新增风电装机容量70万千瓦以上,累计装机容量约160万千瓦,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二。

按照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姜作勇提出的目标,今年将加快推进核电、液化天然气利用以及水电等项目建设,并使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装机增长1倍以上,同时要关闭小烟囱、小锅炉。

姜作勇说,今年辽宁省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反弹压力很大,要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就要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新进展。

本地建议———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尽管近年来辽宁新能源产业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不过短期内仍无法担当起支撑经济增长的重任。

李天舒表示,新能源产业要想担当起支撑经济增长的重任,还应改变受制于市场、成本、技术和政策激励等因素的现状。

从市场角度看,新能源产业供给结构性有余而需求不足,辽宁大多数新能源产业因开发利用成本高、资源分散、规模小、生产不连续等,而缺乏竞争力。

政策方面,辽宁既有的新能源产业政策激励则相对侧重于供给方,但要想使新能源早日成为支柱产业,还需要制定更多激励政策。这方面可借鉴国外一些经验,如澳大利亚曾号召每个家庭都要使用太阳能产品,居民购买这类产品时可以直接享受到政府的补贴,这无形之中就扩大了新能源的市场需求。

技术方面,新能源技术进步还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对新能源的客观需求,存在投入不足、成果转化慢、产业研发偏重单项技术突破缺乏综合解决方案等现象,产业体系、技术标准、人才培养等还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NextPage]

记者于一位在新能源方面从事多年发展工作的人士处也了解到,目前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新能源的发展,这一块也确实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但也难免出现“多头管理”现象,从长远考虑,应该有统一的归口管理。

李天舒表示,辽宁要慎重选择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做好发展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在积极抢占技术高地的同时,还应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同时还应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并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消化吸收和再创造,形成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应该让企业更有精力去做研发来提升竞争力,并最终依靠企业本身赢利,谋求产业进步和经济发展”。

放眼全国———

应防止“中间热两头冷”

“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产业像新能源这样具有如此强大的爆发力。”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教授说,2009年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主题是“洗牌”,2010年的主题是“秩序重构”。

林伯强表示,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很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哄而上、无序发展和新能源发电上网难等问题,亟须明确发展思路。除此之外,我国的新能源产业有的环节重复建设,有的环节反而产能不足,低端的装配、制造环节已泛滥,关键零部件制造及储能设备等领域却仍存在空白,而境外资本正在这些方面增强竞争力。

林伯强认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涉及到研发、设备、利用三个环节,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和企业在第二个环节即设备环节发展得特别快,但是研发和利用两个环节发展的不好,这是业界普遍说的“中间热,两头冷”。

林伯强说,一些新能源企业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快速发展设备制造,这的确能够极大提高新能源产业产值,但也将在长期发展中形成该产业逐渐受制于人。

据了解,我国核能的核心原料为铀,但我国储备少,需要进口,发展一旦上规模就容易受制于人,而风能领域的电机制造技术同样如此,“所以一旦中国新能源产业上了规模,就会受制于人,因此新能源是我们必须要抢占的制高点。”

另有专家指出,我国新能源主要面临的瓶颈在于“技术租借”,一方面是行业整体科研实力特别是基础理论滞后,另一方面是国家相关政策过分强调应用领域研究,重点扶持产业转化,这两大因素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研发领域缺乏核心技术的关键环节。国家应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倾斜政策,推动整个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目标,避免重蹈一些传统产业步步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林伯强则强调,发展新能源产业必须以全局为重,除了研发和利用两方面强化,在产业局部上也要加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