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毕建国:重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2013-03-13 中国网
31
核心提示:我国石油资源相对匮乏,从1993年成为净进口国以来,其石油产量与实际需求的缺口越来越大,截至2012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

我国石油资源相对匮乏,从1993年成为净进口国以来,其石油产量与实际需求的缺口越来越大,截至2012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56.4%,石油安全令人堪忧。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炼油分公司总经理毕建国提出建议,加快我国生物柴油和生物航煤产业发展。

建议指出,石油对外依存度高会直接威胁到国家的能源安全,而“碳减排”承诺能否如期实现也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且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开始推进生物柴油产业发展。自那时起,国家相关部门和一些社会团体对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纷纷介入,三大石油集团适时跟进,初步形成以民营和国有大公司共同参与的格局。

但是,中国生物柴油产业并没有在这种投资的热潮中蓬勃发展起来,相反,受多种因素影响,大多数企业要么缓建、停建,要么转手、转产,要么停产关闭,真正维持下来的企业仅有廖廖十几家,实际产能也只有80万吨/年左右。

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没有及时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油脂原料供应渠道和体系;另一方面是生物柴油在起步阶段,国家相关优惠政策没有及时跟进,相关的质量标准没有及时发布。

关于生物航煤,我国无论是研发还是生产使用都整体落后于欧美,但我们也在努力追赶。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中国生物柴油和生物航煤产业发展思路愈见明晰,相关优惠政策陆续出台,产业和产品标准制定完善,这些都为生物柴油和生物航煤产业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促进和加快生物柴油和生物航煤产业发展,毕建国代表提出建议:

一、科学制定我国生物柴油和生物航煤产业所需原料的供应机制。目前,我国生物柴油原料的供应问题十分突出,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和配置。

为此,在废弃油脂方面,国家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有关废弃油脂收集处理的相关法规,引导其作为生物柴油和生物航煤的原料,从而支持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有效保证食用油的供应安全;

在木本油脂方面,国家林业、农业、国土资源等部门应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植政策,大力培育并形成专用的生物柴油原料基地,将木本油料种植的补贴在退耕还林政策的基础上,每亩增加300―500元,并建立收购、调配、初加工、精加工和销售体系,确保种植单位和种植户实现种植、收获、加工、调运、结算五到位,这不仅有利于保障生物柴油原料供应,同时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民增收。

二、国家应大力促进生物柴油和生物航煤清洁生产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强制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装置和利用新工艺改造落后生产工艺。

在生物柴油项目市场准入方面,要严格规定发展规模、能源效率、节能节水、环境保护等各项指标,抬高进入门坎,以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

建议国家选定有实力、愿意致力于生物柴油产业发展的优良企业、研发单位,共同组成有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种植专业户、餐饮企业、油脂加工厂等加工废弃油脂的企业参加的联合体,建设包括加工废弃油脂和木本油料在内的、全产业链的“生物柴油和生物航煤生产示范工程”,采取“定点生产和定向流动”的模式,根据示范项目的建设地区,借鉴国家推广燃料乙醇的相关经验,确立生物柴油销售和应用封闭示范区,并对生物柴油示范企业实施弹性补贴。采取直补的方式支持中航油积极推广使用生物航煤。

三、进一步优化财税扶持政策。目前的优惠政策不可谓不优,但审核规格太高,程序太多,建议将审核权下放到省,国家发改委只履行监督职能。

同时,要将免征所得税、消费税和增值税先征后退综合优化使用,一方面要保证生物质能源企业有合理的利润,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利润过高,造成食用油倒流,与民争油。

同时,加强贯彻《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 (财建[2006]702号),继续落实《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非粮引导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7]282号),对全心全意发展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企业给予更大的资金支持。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