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可再生能源发电仍陷并网困局

   2013-02-18 中国行业研究网
68
核心提示:从2010年到2011年,全国并网风电装机的机组利用小时数从 2047小时下降到 1903小时,减少了144小时,降幅7%,同期火电则上升263小

从2010年到2011年,全国并网风电装机的机组利用小时数从 2047小时下降到 1903小时,减少了144小时,降幅7%,同期火电则上升263小时。

在从目标到现实的过程中,中国可再生能源一直受困与一个现实——发电难上网。

“现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面临很多问题。”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宇恒表示,并网政策落实不到位,极大地制约了风电、光伏的利用效率。并网困难则降低了风电站、光伏电站的盈利能力。而另一方面,风电、光伏发电成本极高,巨额投资短期内很难收回,成本高企使得可再生能源发电无法实现规模化。

风电的“弃风”现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2012年中国的弃风现象更为严重,弃风数量或高达200多亿千瓦时。

为解决并网难题,2012年10月26日,国家电网公司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暂行)》,提出2012年11月1日起,国内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将可享受全程免费的并网服务,并可以自发自用、余量上网。

至此,光伏发电并网难的困扰看似得到解决。

但常州市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天合光能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邱第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光伏企业的并网依然缺少详细的落实政策。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2012年“金太阳”目录公布162个光伏项目总量超1.7GW,但能够实现并网的或不足1GW。

“有少数的电站还需要反反复复地申请,更多的光伏项目仍旧是‘晒着太阳,唱着歌’,并网依然遥不可期。”他认为,目前虽然国家电网出台了并网的相关支持政策,但可以说是“一纸空文”,分布式电站的审批流程没有实施细则,基本上没有实际操作性。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王俊此前撰文表示,中国电网企业收入全部来自发电环节与终端销售环节之间“价差”,新能源“自发自用”一度电,则直接导致电网企业减少一度电的价差收入。因此,在电网企业应得收入总量及其保障机制尚未落实的情况下,不愿接受千家万户自建的分布式新能源发电量也在情理之中。

国内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到182兆瓦的江苏如东海上(潮间带)示范风电场近日建成投产。此举不仅意味着这一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的启幕之作顺利竣工,更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掌握海上风电建设的核心技术。

据国电集团龙源电力介绍,江苏如东海上(潮间带)示范风电场是国内首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于2010年12月6日获国家发改委核准。该项目位于江苏如东县环港外滩,是典型的潮间带,通俗地讲,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

龙源电力总经理谢长军介绍,潮间带滩涂地质松软,用脚轻轻踩几下,本来“坚硬”的滩面就会液化成“浆糊”状。在这样的“铁板沙”上,施工必需的重型机械毫无立足之地,只有几米的水深也让常规施工船舶施展不开。因此,潮间带风电大规模开发离不开成套核心技术和专业设备。

根据潮间带特点,龙源电力经两年多研究和反复试验,确定了“涨潮时用船运输设备及施工船只移场,落潮时坐滩施工”的方案,研制了专门用于潮间带风电施工的浅吃水可坐滩平底驳船,一举填补了世界潮间带风电开发的技术空白。而在海上风电建设的另一大难题——风机基础施工方面,龙源电力现已掌握单桩沉桩核心技术,创造出将50多米长、5米直径、几百吨重的单桩基础打入了地下40多米,垂直度误差仅0.12‰的世界纪录。目前,龙源电力已全面掌握了我国潮间带海洋、水文地质及气象特点,摸清了包括近海风电在内的海上风电建设难点、风险、技术要求及解决途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施工工艺。

11月12日,从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在鞍山供电公司建立了首个工程技术专家工作室——“胡绍刚工作室”。

胡绍刚工作室坐落于鞍山220千伏东鞍山变电站内,是从2012年7月开始筹建的。工作室主要由两个集中办公区、一个综合试验室、一个成果展示厅组成。其建设目的是为公司高端人才构建优越的创新环境,整合优化公司内外部科技资源,集中优势人才力量,实现重大科技项目的协同攻关,解决公司生产经营和电网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有效提升公司人才队伍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工作室建设过程中注重现代化、实用化和节约化,将原变电检修办公楼三楼进行装修改造后,结合鞍山供电公司现运行的调控一体化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等,充分利用基建和生产改扩建工程更换下来的设备,以及厂家提供的试验设备组建了实验室,可以同时具备220千伏王铁智能变电站和66千伏小坨子数字化变电站的试验功能,对变电站的远程监控功能,模拟配电变压器、联络开关的遥测、遥信、遥控试验,模拟实现不同厂家智能电表、集抄表的载波、无线通讯试验等,为工作室成员从事科研试验、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实操演练平台,也成为鞍山公司员工培训的重要实训基地。

据辽宁电力公司总工程师王芝茗介绍,胡绍刚工作室紧密结合辽宁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实际,深刻理解智能电网发展专业融合的内涵,充分体现了研究方向、业务内容和功能定位多元化的特点,高起点、高标准完成了前期建设,是辽宁公司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项目研究的一个崭新成果。不仅如此,胡绍刚工作室还填补了辽宁公司综合性试验室建设的空白、填补了该公司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空白,创新建设模式,节约了资源。

胡绍刚工作室在辽宁电力公司的直接领导和管理下开展工作,由胡绍刚任带头人,与其他核心和非核心骨干成员共同组成技术科研团队,秉承“专业引领、创新实践、合作分享、共同发展”的工作宗旨,致力于智能电网、带电作业、营配一体化等的深入研究与实践。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