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财政部每年10-20亿扶持新能源汽车

   2012-05-31 网易财经
56
核心提示:财政部网站近日发表文章,称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日前举行的全国财政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今年下半年和明年财政推进节能减

财政部网站近日发表文章,称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日前举行的全国财政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今年下半年和明年财政推进节能减排八大重点任务。主要内容如下:

一要加强政策综合集成,扎实做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试点工作。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其核心是以城市为平台,以整合财政政策为手段,以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为主要内容,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目前关键是加快推进,力争尽快取得实效。

二要结合当前经济和产业形势,突出抓好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和国内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一是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消费。要全面实施以节能家电推广为核心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采取财政补贴方式支持扩大节能家电等产品消费。要在继续加大节能灯、LED灯、节能汽车和高效电机等现有产品推广力度的基础上,尽快启动实施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节能家电产品推广工作。二是扩大国内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其中包括:继续在电力负荷区扩大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规模,鼓励集中连片和自发自用;充分利用电价附加补贴政策,鼓励在西部地区加快大型并网太阳能电站建设;对组件、逆变器等关键设备的供应商和产品性能设定较高的门槛条件,引导企业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产业整合。

三要全面深入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要继续抓好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治理等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并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深挖潜力,确保对节能减排贡献不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结构节能、建筑节能、农村环保、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等其他节能减排工作,形成各方面齐头并进的局面。包括: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结构节能;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加大农村环保“以奖促治”政策实施力度;开展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四要支持做大做强节能环保产业。一是以合同能源管理为抓手加快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二是以先进环保技术示范推广为抓手加快推动环保服务产业发展。

五要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重点抓好5项工作:一是从今年起每年安排10—20亿元资金,重点支持具备量产条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以及支持节能汽车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二是考虑到混合动力公交车性能稳定、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将在全国大中型城市进行推广使用。三是继续加大25个城市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力度,特别要扩大公务、物流、租赁等行业使用规模。四是要求试点城市尽快取消新能源汽车的车牌拍卖、摇号、限行等限制措施,出台停车费、电价、道路通行费等扶持政策,加快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五是强化约束机制,对推广工作进展较慢、效果不明显的城市和达不到示范推广要求的车型,取消其试点、示范资格。

六要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抓好高6个方面工作:一是提高煤层气抽采利用财政补贴标准,落实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煤层气抽采利用规模。二是加大页岩气资源勘查开发投入,鼓励抽采利用,支持页岩气示范工程建设及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发与制造。三是进一步完善电价分摊机制,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支持风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四是充分利用先进的煤化工技术,重点支持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等示范项目建设,形成技术储备和产业化示范规模。五是加快发展生物质能源,促进秸秆能源化利用、纤维素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六是采取财政补助方式,以省为单位整体推进农村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作,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完成5700多座农村水电站改造任务,巩固新增325亿千瓦时的水电发电能力。

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一是积极推进“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讯工具、汽车、家电、铅酸电池、塑料、橡胶、玻璃等再生资源规模化、高值化、清洁化利用,力争到2015年,主要资源利用总量达到2.66亿吨,产值达到1.2万亿元。二是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三是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四是加快发展再制造业。五是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八要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市场化长效机制建设。一是稳妥推进价格和环保收费机制改革。二是加快推进以环境税费改革为核心的税制改革。三是扩大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四是积极推进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五是支持建立“领跑者”标准制度。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