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源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2011年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梁志鹏做了专门发言,回顾了“十一五”新能源利用的发展历程,展望了“十二五”发展的重点方向。他指出,未来五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风能、太阳能发电的平价上网。
“十一五”回顾:
新能源大规模利用起步
“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所有可再生能源之中,水电装机容量最大,投产的项目也最多。新的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能、太阳能———大规模光伏发电,才刚刚起步。
风能开展了全面的资源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发电特许权招标,“中国制造”的大型兆瓦级风机数量、品质迅猛提升———总体技术上还落后海外2-3年。
太阳能利用的优惠政策陆续出台,如“家电下乡”,明显带动了太阳能热水器的销售。虽然光伏发电价格仍偏高,但特许权招标电价在不断下降,2009年敦煌项目每千瓦时1.09元,2010年西部多个项目降至0.7-0.9元。2010年光伏并网发电启动规模不小,达到了400兆瓦。国内光伏电池及组件产能、产量迅速增长,目前高居全球第一。
此外,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尚未形成持续发展的趋势。
“十二五”展望:
风电、光伏发电实现平价上网
未来五年(2011-2015年)我国新能源利用的重点方向是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平价上网。
风电,特别是陆上风电的上网电价已接近平价,海上风电大规模并网还不到一年,目前的价格也低于预期。在这一价格基础上,初步目标是2012年装机500万千瓦,2020年2000万千瓦。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光伏上网电价并不低,西部地区日照条件突出,“金太阳”、“阳光屋顶”等财政补贴政策也可以消化部分建设成本,国家将推动太阳能领域尽快实现用电侧平价上网。
增加生物质能利用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2011年将全面推开“绿色能源县”、“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并力争在利用技术上有所突破。
水电仍将是我国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主力军。目标是2020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全国能源总量的15%。
“十二五”期间,我国新能源利用面临转型,亟待改变思路。风电,规模应与技术并重。太阳能光伏发电,电池组件制造应与国内应用平衡。生物质能,技术应用需要与规模化、产业化相结合。
针对民企参与光伏发电招标的困难,梁志鹏认为:民企应占有一席之地;但大点重在成本和管理,资金需求量巨大,民企未必有优势。他同时强调,对于低价竞标,中标后却爽约的企业,国家能源局不但将没收其违约金,也将不再允许其参与投标。
附录:【世界及中国新能源产业数字】
全球光伏市场最新格局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王斯成
2010年是全球光伏发电“大跃进”的一年。德国遥遥领先,装机量近9吉瓦(9000兆瓦),占全球的55%。美国、意大利、捷克等国也达到800兆瓦左右。我国大约400兆瓦,也居前列。
我国仍是光伏电池组件第一制造大国,2010年产销量占全球40%以上,其中95%出口。预计到2014年,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总产能将占到全球的80%!产量持续扩大将导致价格不断下行。国内企业中,去年尚德、晶澳的电池组件出货量均已超过1.4吉瓦,高居全球同行前列;英利、天合的毛利率仍保持在30%以上。
光伏发电上网电价的降价路线图是: 2020年每千瓦时低于0.5元人民币,从当前趋势看,很有可能实现。
全球风电市场最新格局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副理事长 施鹏飞
2010年全球风电装机总量累计已达约2亿千瓦,而2009年是1.6亿千瓦,增长了25%。其中,中国约3600万千瓦,一举超越美国居全球第一;美国约3300万千瓦。欧洲25国风电装机量则占到了自身新增电力的39%,增长势头也很显著。
海上风电开发已成为全球风电业新动力。2009年,全世界海上风电累计装机不过270万千瓦;2010年1-10月,仅欧洲就超过了360万千瓦。
从风机制造看,随着海上风电的发展,超过1.5兆瓦的大型风机逐渐成为主流,占到了市场供应量的70%。2010年全球风电整机企业产销量排行榜上,丹麦维斯塔斯、美国通用居前两位,我国的华锐、金风分居四五位。中国风机企业已迅速崛起。
龙源风电装机量居全球第四、亚洲第一
○龙源电力集团总工程师 杨校生
作为中国风电开发的先行者之一,龙源2005年装机量仅50余万千瓦,2008年即达到2000万千瓦,2009年成为亚洲最大风电开发商。2010年当年装机655万千瓦,预计将成为全球第四。目前储备风电场资源6100万千瓦,已形成全流程的风电开发体系。
我国生物质能利用单一
○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副所长 马龙隆
我国生物质能资源量不小,目前年均产量相当于4亿吨标准煤,潜力可达到9亿吨。然而迄今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总量刚刚超过50兆瓦。
限制生物质能利用的最主要瓶颈在于原料单一、形态单一、利用方式单一。现在的主要原料,如:秸秆,成本很高, 占到了成本的60%以上。利用途径多为发电,车用、生活用的不多。
如今液化生物燃料技术已趋于成熟,7-8吨生物燃料可加工1吨汽油或柴油,效率高于传统乙醇、丁醇燃料。因此未来生物质能的利用还是应以燃料为主,气态、液态、固态三种燃料形态可以共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