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启动农村沼气科技支撑项目建设

   2010-10-26 中国能源网
56
核心提示:中国能源网讯 据国家发改委消息,农村沼气是效益好、见效快的民生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沼气快速发

中国能源网讯 据国家发改委消息,农村沼气是效益好、见效快的民生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沼气快速发展,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户用沼气将达到4000万户,占全国适宜农户的33%,养殖场沼气工程将达到6万多处。农村沼气的快速发展对沼气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解决农村沼气科技创新不足、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能力不强等问题,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强沼气技术创新”的部署,促进农村沼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农业部启动了农村沼气科技支撑项目建设。

一、深入研究、科学论证,扎实启动农村沼气科技支撑项目建设

一是认真研究分析农村沼气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农业部多次联合到地方调研,认真总结近年来沼气项目实施情况,研究分析当前农村沼气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科技创新的薄弱环节。二是召开专家座谈会,向专家问计。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和农业部计划司、科教司联合在北京召开农村沼气科技创新专家座谈会,研究分析农村沼气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探讨当前农村沼气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科技创新问题,研究提出了加强沼气科技创新的思路和需要突破的重大关键技术。专家们一致认为,国家支持开展沼气科技支撑项目建设是提升沼气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农村沼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会议明确了科技支撑项目的主攻方向、安排原则、申报条件和有关要求等,并进行了部署。三是科学评审,严格把关。专家座谈会后,根据申报要求,有20多家沼气科研单位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农业部报来了科技支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中介机构两轮评审,从中选出8个备选项目。在此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农业部有关司又对备选项目进行了认真研究,专门听取项目单位的汇报,从中选出4个针对性强、最急需、易见效、能推广的项目,以确保入选项目既能解决当前沼气科技创新的瓶颈问题,又能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四是安排专项投资启动科技支撑项目建设。在项目前期工作充分并批复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条件下,国家在2010年农村沼气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安排3161万元,支持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这四家农村沼气科研实力强、积极性高的单位承担沼气科技支撑项目建设。

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积极解决农村沼气科技创新关键问题

沼气科技研发基地建设项目主要是改造沼气科学研究所能源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建设大中型沼气标准化装备的中试基地。通过项目建设,一是培育大中型沼气发酵所需功能微生物,提高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发酵水平,二是解决我国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装备和技术非标化问题,实现大中型沼气生产装备标准化、工艺参数科学化;三是开发一批沼气新池型、新菌剂、新设备。项目实施将力争缩小我国大中型沼气工程在技术装备、工程设计和池容产气率等方面与德国等国家差距。

产业沼气工程平台建设项目主要是根据我国大型沼气工程迅速发展的形势,建设产业沼气(也称“生物天然气”)高效生产和利用的中试工程基地,为开发大型沼气工程快速、大量、连续产气和沼气净化、提纯、压缩等关键技术提供硬件支撑。通过项目建设,解决沼气的工业化生产的瓶颈问题,使沼气能向天然气和液化气一样,由管道和气罐(瓶)输送和装运,并可当作车用燃料方便地使用。

西北地区农村沼气科技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主要是针对户用沼气和中小型沼气工程,解决多原料混合发酵、沼气池易结壳、季节产气差异较大、脱硫效果较差等问题。通过改造沼气发酵与利用实验室、配置仪器设备,项目拟开发沼气池自动破壳装置、高效脱硫装置、双级太阳能保温技术、易于商品化的新型沼气池等,提高户用沼气和中小型沼气工程的产气率和综合利用水平。

东北地区农村沼气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主要是针对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漫长,低温不仅制约沼气的正常产气,甚至影响部分沼气池的安全过冬。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实验条件,每年为东北高寒地区开发孵化出1-2项沼气增温保温技术,改善沼气发酵环境,使东北地区沼气使用时间和平均产气率大大增加。

目前,农村沼气科技支撑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3161万元已经下达。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农业部也将进一步对项目开展实地调研,及时了解掌握项目进展情况,确保国家投资效益,使项目在农村沼气科技创新和成(26.75,-0.36,-1.33%)果转化推广方面切实发挥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