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网讯 10月21日上午,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产业工作委员会携手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家俱乐部联合召开了业内座谈会,就日前美国提起的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行业的“301条款”问题了进行讨论。
10月15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应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9月9日提出的请求,在《1974年贸易法案》301条款的授权下,就中国影响绿色技术贸易和投资的法规、政策与措施展开调查,以裁定中国是否违反WTO的相关规定,并采取相应救济措施。
美钢铁工联合会(United Steelworkers,简称USW)在长达5800页申请书中称:“中国在经济刺激计划中给予新能源行业的补贴为2160亿美元,是美国的两倍、全球各国刺激计划中对新能源补贴总规模的一半。”“中国政府给予新能源企业高额补贴以提高中国风电、太阳能的价格优势,人为降低了中国清洁能源产品的价格,从而对美国相关行业产生冲击,影响工人就业;同时指责中国对外国企业参与招标采取歧视性限制。
“301”条款指责中国数据值得商榷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李俊峰表示,美国钢铁工联合会所说的数据有些已经过时。其中所列举的数据不准确,很多都是臆想和猜测的。
在补贴方面,中国近年为推动产业发展,在风机制造的技术研发环节给予了一定补贴,但数额微乎其微,同时要求风机企业自行配套更多比例的资金。华锐风电副总裁陶刚指出,美国在指责中国提供补贴的同时,却在直接或间接地补贴本国企业。仅在2009年,美国提供给国内新能源企业的补贴就超过250亿美元。
另外,美国的能效和可再生能源部门,2010年8月16日作出有效期为6个月的临时规定,要求获得资助的太阳能项目,必须使用美国产的晶片。
在新能源产品出口上,机电商会与会人员说,以太阳能电池板为例,2010年1月-8月,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太阳能电子板金额占全球总出口数只有4.57%左右,其中75%以上为加工贸易,中国企业主要赚取加工费,绝大部分的利益由美国企业获得。
在美国宣布对华实施“301条款”之初,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答中外记者问时也指出,截至目前,中国仅向美国出口了三台风机,容量还不到1万千瓦。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2005年至2009年累计向中国出口的风机容量达到113万千瓦。
外资风电设备受到挑战原因不在中国
在中国风电招标方面,中国没有任何新能源设备制造商歧视条款。与会专家介绍,从2003年到2005年,不少外国风电制造商和中国企业联合招标,它们既参与过中国项目的投标,也中过标。2005年以后,外国公司投标中标的概率变得非常小,主要原因是价格比中国贵得多,外国公司不愿意投标,而是直接寻找买家。
在华能集团新能源公司有关人士看来,外资风机设备市场份额缩小的主要原因在于,美资企业的风机设备的性价比出现了下降。随着中国风机设备的国产化率日渐提高,国内风机设备在价格方面明显优于外资企业,技术也日渐成熟,因此国内风电场的招标采购中,国产风机的比重大幅提升,外资风电产品的发展已经跟不上中国国风电市场的发展需求。
国电龙源有关人士表示,龙源公司在风机采购上非常注重平衡,并不会对外资风机区别对待。他提到,中国第一个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就采用了来自GE的风机,至今龙源也仍是GE的最大客户,但国内风机设备现在的运营水平与国际差别不大了,但感觉GE目前的设备性价比不如以往。
还有风电企业表示,尽管外资风机设备的技术水平较高,但价格也高,而且售后服务往往反应迟缓,很难与国内风机设备商相比,因此在国内市场方面,外资风机设备的确面临着本土风机设备的巨大挑战。
中国在政策方面存在缺陷
李俊峰指出,起诉书中涉及到的中国很多政策都已经过时,或是仅为指导性政策,并未付诸实施。但由于中国政府并没有发文之后再进行撤销的习惯,因此这些政策授人以柄,被美方作为此次起诉的证据。比如,关于风电设备国产化率70%的政策,这一政策2009底就已经取消,但由于没有及时更新,很容易造成国外一些国家的误解。
“中国缺少国际贸易的管理,此次事件对政府管理提出了值得借鉴的东西。”中国可再生能源会理事长石定寰指出。
中国应积极、坦然、认真的应对
李俊峰说,“国内可再生能源生产企业需要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美国此次301调查,据理力争,不能沉默也不能抱怨,争取能在90天之内使美国政府撤销这一调查”。同时他强调,对于这次美国的301调查的应对工作,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有个应对的小组或是一个专门的人来负责,要严肃对待这件事情,可再生能源协会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把其作为重点的工作来抓。
同时,李俊峰指出,目前相关部门应该就“301条款”指出的问题,逐一分析、论证,找出法律依据。
“中国在发展和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面对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华锐风电副总裁陶刚说。中国要用从容的心态去与之斗智斗勇。尽快强大,与各国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这才是应对的终极办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