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温度正在不断上升,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成为一个炙热的话题,一轮世界性的产业博弈也随之而来。
夜晚的浦江流光溢彩,一艘名为“尚德国盛号”的太阳能游船遨游浦江,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施正荣坐在船头甲板上,他说:“我们造这艘太阳能游船的目的不在于经营赚钱,而是意在向世界展示我们的环保理念。”江岸边的世博园区内,四座展览馆顶上,来自尚德的晶硅片吸收着强烈的阳光,一批来自无锡新日的电动汽车穿梭于世博园区……
这一切似乎昭示着,“无锡军团”在新能源这一朝阳产业中已先人一步参与博弈。尚德太阳能作为世界“产业明星”及其产生的产业集聚效应,即为一个佐证。但这毕竟是一场世界性的博弈,机会稍纵即逝。博弈之中,无锡企业该如何保持既有优势,抢占市场和技术制高点?这座孕育了新能源“黑马”的城市如何打造新能源应用示范城市?
产业版图上,“无锡军团”表现抢眼,但挑战接踵而至
【在新能源产业链上,活跃着无锡企业的身影,以尚德为核心而崛起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曾经遥遥领先的无锡,如今已有了追兵凶猛的危机感,在此形势下,如何保持领先?】
上午,与企业洽谈新能源展览会展位;下午,与新区商谈引进光伏交易市场……市贸促会会长徐惠娟,因为这两年操办中国新能源大会而成了新能源产业的推动者,每到一处,她都不遗余力宣传新能源的有关理论。
“新能源产业面临着一场各个层面的博弈,今年九月举行的新能源大会,主题就是博弈与创新。”在徐惠娟看来,这个博弈的格局中,无锡的角色正悄悄发生着变化。
“中国光伏看江苏,江苏光伏看无锡”———在无锡的产业史上,这样的定位还是非常难得的。在不到8年的时间里,无锡已发展成一个初步具有产业集聚效应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形成了较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光伏产业总产量与产能均居全国首位,一批骨干龙头企业脱颖而出,拥有了一批自主创新的专利技术。风电装备产业堪称“后起之秀”,无锡的风电零部件在国内市场已具竞争力,全市风能企业研发和生产的风能设备零部件种类齐全,电机设备配套率达70%以上。据悉,今年全市新能源产业有望实现销售收入850亿元。到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
然而,无锡的这种领先优势正面临新的挑战。徐惠娟不无忧虑地告诉记者,各地追兵发展势头强劲,如常州的天合发展迅猛,出口规模已逼近尚德。潜在的挑战是,随着政府大力度支持政策的出台以及“与电网同价”目标的逼近,新巨头将很快出现,实力强大的进入者将极大地改变现在光伏产业的竞争格局。
挑战不仅仅来自同行。业内人士表示,光伏产业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以及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国际市场需求相对疲软,使这一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许多企业陷入困境。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在建或拟建的多晶硅项目产能高达14万吨,而全球今年多晶硅的需求预计仅为8万吨左右。不容乐观的外部环境对我市光伏产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技术瓶颈有待突破。国内光伏产业技术研发实力偏弱,主要依靠市场驱动而非技术驱动,缺乏强大的内在竞争力。我市除了尚德等少数几家企业具有研发实力外,多数企业依然缺乏研发能力及投入。此外,我市光伏产业集群的整体实力并不强,产业链的整体结构也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的组建封装为主要业务的低附加值加工制造业。面对激烈竞争,拥有先发优势的无锡光伏产业必须进一步整合现有产业集群资源,壮大无锡光伏产业集群的优势。
如此激烈的竞争以及瓶颈问题,同样也在风电这一新能源产业中显现。
“要在这场博弈中取胜,唯有创新,这也正是新能源大会的主题。”徐惠娟说。
以技术创新,突破“天花板”,抢占技术制高点
【对于企业而言,技术能级、创新能力决定了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化时代更要找准其在整个产业生态链中的位置。具有先发优势的无锡,如何突破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天花板”,抢占技术制高点,是对无锡发展能力的一种考量】
“我们和欧美先进国家一样,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江阴远景风能公司总经理张雷如此阐述风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实现赶超和领先!”
张雷似乎正在积聚这种赶超和领先的资本和能量。他所在的远景,拥有来自IBM、丰田、麦肯锡等国际公司的研发和管理团队,一个200人的企业今年产值将超过20亿元。张雷表示,尽管风电产业竞争非常激烈,但关键在于核心技术,公司定位为全球化智慧型企业,其研发的低风速风机,在江苏、安徽等风资源不丰富的地区也可以使用。
尚德、远景的发展路径,有着共同的特征--自主创新。在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等所著的《无锡经验》中,为无锡发展新能源产业开出了“药方”:加大自主创新投入,率先实现技术突破,走高附加值之路。
目前,全市新能源产业在关键技术和环节、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攀登国际先进水平等方面,已取得并酝酿着一系列突破。江苏(尚德)太阳能光伏研究院、国家级光伏检测和出口产品认证中心、光伏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一批研发、检测和支撑服务机构启动建设,太阳能光伏领域的研发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核心。当初施正荣以一个人才带动了一个产业,便是一个最具典型意义的范例。张雷表示,要通过改变人才结构改变产业结构,政府要以全球视野在全球范围内引进高端研究人才来锡从事科研与合作,为引进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为人才提供创新的土壤。
产业集团董事局主席蒋国雄透露,该集团正着手推出充电一次即能行驶300-350公里的新能源汽车。他表示,只有解决技术性、实用性、商业化这些问题,才能获得真正的竞争力,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刚起步,谁能在这方面突破谁就有望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目前产业集团已整合了国际国内研发机构与我市汽车零部件生产龙头企业的技术资源,同时整合资金建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一个可期的目标是:明年上半年,无锡地产的充电一次可行300公里、甚至350公里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即将面世。
从生产到生活,“制造大市”要迈向“应用大市”
【不率先解决应用问题,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就始终面临着“水中月镜中花”的难堪。如何让新能源变得更实用更实惠,让“国内生产”走入“市民生活”,是摆在新能源企业面前的课题】
受访的新能源企业都有这样的共识:新能源产业的国内市场还没有真正启动,大部分是“生产在国内,市场在国外”。在国际金融危机下,新能源产业受到了明显的冲击,也让国内的新能源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国内市场。
“尚德”媒体关系经理张建敏表示,打开国内市场是太阳能企业的共同期望,对于尚德而言,国内市场不启动如同“微笑曲线”只画好了一半。“微笑曲线”的前端是研发、技术创新,后端是销售、服务,并为客户提供太阳能发电的解决方案。如今前端的技术已足以为客户提供服务,而后端的市场开拓却跟不上,尤其是巨大的国内市场。
事实上,“制造大市”为何难成“应用大市”的疑问,一直盘旋在无锡人的脑海。市发改委的调研显示,新能源产业目前面临的四大制约因素中,第一个就是国内市场启动缓慢,国内需求对新能源产业的拉动作用有待提高。
有专家表示,解决不了应用的问题,新能源行业将始终面临“水中月镜中花”的尴尬--即远景很美好,但企业没有市场赚不了钱。无论是技术领先的光伏产业,还是仍需与先进水平靠拢的风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在应用于国内市场时都不能不考虑实用与实惠的问题。
示范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推广途径。我市以尚德公司为龙头,组织实施一元一度电科研攻关及光伏电站建设示范工程项目,争取在2009-2011年3年间,以区域照明、单体建筑综合应用、光伏太阳能并网发电、光伏产业开发应用等示范系统为重点,基本实现太阳能的综合应用。同时以应用促进发展,推动产业链不断向两端延伸,争取3年实现光伏太阳能综合应用规模达到100兆瓦,使无锡成为引领国内绿色能源生产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城市。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