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建全国清洁能源基地 四川“正在进行时”

   2012-09-04 成都日报
53
核心提示:2011年,四川水电发电量超过拥有三峡水电站的湖北成为全国水电第一大省,而天然气产量也首超新疆,仅次于陕西,成为全国天然气产

2011年,四川水电发电量超过拥有三峡水电站的湖北成为全国水电第一大省,而天然气产量也首超新疆,仅次于陕西,成为全国天然气产量第二大省。

对于处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与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两大难题,而合理使用清洁能源,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作为经济飞跃的四川而言,如何权衡好“能源”与“环境”这天平的左右两端,成为今后全川经济保持发展势头的重中之重。而建设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的目标,为四川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指明了道路。

8月21日,第七届全国生态省论坛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论坛上,环境保护部李干杰副部长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十分突出。”我国年能源消耗量占全球的19.5%,煤炭消费量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石油消费量一半以上靠进口。

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告急的大背景下,中国若想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减少煤、石油等碳排放量较高的能源消耗,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助推经济发展成为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而地处西部腹地的四川,早在“十一五”开局之际,就明确提出,坚持节约优先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以加快水电和天然气开发为重点,建成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而提出这一口号,四川胸有成竹。

川南攀西强强联手 2015年建成全国最大水电基地

作为全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省市之一,四川水电发电量在全国首屈一指。据了解,2011全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达1245.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率为19.87%,占全国水力发电量的20.39%份额,居全国首位。

而在川内五个经济区中,水系资源最为发达的川南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成为全川水力发电的支柱,以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为重点的一批大型水电站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早在2002年,分别位于雷波县和宜宾县,总装机容量比三峡电站还多600MW的溪洛渡、向家坝两个巨型水电站正式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并分别于2005年、2006年开工建设,预计2015年将全面竣工。建成投产后,川南-攀西地区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水电基地。

作为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工程的重要一环,川南-攀西水电站群的建设不仅将推动四川经济继续可持续发展,为四川打造西部经济高地提供有力支撑,还将促进全国电力平衡,助推全国经济高速平稳发展。

然而,在大力开发水电资源的同时,我们还需掌握一个“度”。

每条河流都有生命,造电站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合理规划河流,科学利用电站,才是符合该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川东北“气韵”不凡 努力打造全川天然气化工基地

作为产业的“血液”和“命脉”,矿产能源对促进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天然气作为低碳环保的矿产能源,已然成为当之无愧的低碳能源主角。作为全国天然气储量大省,四川天然气开采工作也已经取得瞩目成果。

据悉,2011年,我国天然气产量首次突破千亿立方米(1011.15亿立方米),而四川2011年天然气开采量首次超过新疆,位居全国第二。在2011 年全国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大于300亿立方米的4个盆地中,四川盆地以新增2783.70亿立方米位于榜首。

自2006年,中石化发现普光气田以来,达州、南充、广安、广元、巴中川东北五市接连在天然气的开发中崛起,普光气田、龙岗气田、元坝气田的相继开建,也使川东北地区形成了庞大的天然气产业集群。

2011年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参加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达州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努力打造川东北天然气化工基地。“十二五”规划也显示:加大川东北经济区天然气和生物资源开发力度,建成西部重要的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

作为环境友好型的矿产能源,川东北地区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将有效减少四川省碳排放总量,还对“川气东送”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今年1—5月,“川气东送”工程气源地普光气田生产混合天然气近40亿立方米,预计今年将突破百亿立方米大关,“川气东送”今年有望达产。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