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瓶颈仍待解

   2010-08-12 中国金融网
54
核心提示:中国能源产业规划正在悄然变局。包括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在内的新兴能源产

中国能源产业规划正在悄然变局。包括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在内的新兴能源产业,将在10年间累计获得5万亿投资。毫无疑问,风电、光伏、核电产业投资加大都将给各自产业内的设备厂商带来巨大商机。

然而,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一直都是热议的焦点。早在2009年9月份,多晶硅、风电设备被国务院列为产能过剩行列。尽管分析人士对产业是否出现过剩存在争议,但这给新能源产业发展敲响了警钟。

据了解,近20个省份在申请或已建立新能源产业基地,其中大多数打出太阳能和风能牌。有数据显示,我国光伏产业近5年来每年增长近150%,风电增长也是翻倍。新兴能源产业近几年爆发式增长,很多产品从研制到批量生产周期太短,“大干快上”的隐患显而易见。

伴随着风电和光伏市场急剧升温,关于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市场“供给过剩”的说法再度袭来。不过对于新能源产业来说,最尴尬的不只是产能问题,还同时面对着诸多发展瓶颈。

国际金融服务集团(UFS)董事局主席何世红指出,在新兴能源产业即将崛起,传统能源产业也将实现产业升级的时刻,重新审视潜在的风险和问题,是关乎中国低碳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

以风电为例,随着风能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国风电出现了“过热”增长、并网尴尬等发展瓶颈。按照国家风电发展规划,哈密、酒泉、河北、吉林、江苏沿海、蒙东、蒙西七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将于2020年建成,规划到2015年建成5808万千瓦,2020年建成9017万千瓦,占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78%左右。

由于风电总装机容量庞大,各基地均被冠以“陆上三峡”称号。但与总装机容量不匹配的是,大部分风电基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当地用电负荷低,自身消纳能力弱,风能资源与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决定了大部分电量需在更大范围进行消纳。然而,这需建设大量远距离输电线路才能实现。

同时,由于风电的不稳定性,远距离输电需与火电或水电捆绑,电网企业缺乏接受的积极性。因为风电规模比例越大,电网的风险、附加的服务成本越大。按照现有的电网架构和调峰能力,国家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风电并网容量最多达到1亿千瓦,而国家规划的装机容量目标是1.5亿—2亿千瓦,有1/3甚至更多的装机容量无法并网。扩大装机规模的动力一旦消失,风机需求会有停滞的风险。

除此之外,风电产业还面临着来自上游制造业的价格战和核心技术的短板问题等一系列考验。中国风电装备业将由此步入“大浪淘沙”的时代。

其实,风电产业遭遇的瓶颈问题也同时出现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领域。

有消息称,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完成草案的制定。根据已曝光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草案,为完成到2020年全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销全球第一的宏伟目标,中央财政将投入巨资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资金额度超1000亿元。但是,“10 年之后混合动力车型在中国实现1500万辆的突破”的提法引起了质疑。分析认为,抛开技术问题不说,仅为此配套的充电站问题,目前还没有标准可言。

同时,一些专家学者依然对其发展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新能源汽车还面临着管理体制落后、充电困难、造价过高等三大发展难题,尚须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政策支持助力实现产业化发展。

显而易见,纵观新能源产业的推进进程,几乎每个子行业都被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体制制衡、供需失衡等传统工业的弊病所笼罩。新能源产业沾染传统工业体系的弊病将成此项规划未来十年执行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难题。

10月30-31日,“欧洲和中国战略合作与发展论坛”将在北京举行。预计将有来自欧洲和中国能源界的官员和专家精英在论坛上展开新能源合作与发展方面的交流。新能源问题被列为本次“欧洲和中国战略合作与发展论坛”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即将举行的“欧洲和中国战略合作与发展论坛”能源专场上,来自中外的顶级能源专家和政府官员将对新兴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历程中的“成长烦恼”给予破解。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