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我国新能源人才尚有较大缺口 产业春天终将到来

   2013-01-16 亮报
35
核心提示:从一路追捧到普遍亏损,两年间,国内新能源产业可谓经历了冰火两重天。2012年以来,新能源企业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出现了下滑的

从一路追捧到普遍亏损,两年间,国内新能源产业可谓经历了冰火两重天。2012年以来,新能源企业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如何令产业走出困境成为业内人士普遍思考的问题。人才无疑是产业的原动力,怎样培养专业人才,新能源人才路在何方?

员工遭遇“被停工放假”

今冬,北京遭遇近几年以来最寒冷的冬天,新能源行业则在这个最冷的冬季,感受到了彻骨的寒意。张南(化名)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四年,一纸“放假”通知单,让他在这个行业的冬天打了一个大大的寒颤。

张南是风电设备制造龙头企业华锐风电研发部的员工。2012年11月26日晚,刚回到家的张南接到了公司人力资源部的通知,被告知公司要退掉租用的几层办公楼,取消他们的工位,让他们周二来办公室收拾个人物品,要“带薪休假”。

其实,早在2012年11月25日下午,在华锐公司总部就贴出了一份《关于部分岗位员工停工放假的通知》,上面列出了包括张南在内的21名被停工员工名单,其中20名为男性。通知中说,放假时间截至公司恢复正常生产。

“放假时间的不确定并不是我最闹心的,最闹心的是工资待遇。”张南说,根据通知,放假员工在30天内正常领取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工资,30天后,公司按照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80%支付基本生活费,公司在员工停工期间为员工缴纳基本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放假期间,公司不再向员工发放基本生活费之外的任何奖金、津贴、补贴和其他福利款项。而2012年北京最低工资标准为1260元,因此北京总部遭“休假”的员工可能每月只能拿到1008元。“这在北京根本无法生存。”

张南既不是第一批,也不是最后一批停工放假的员工。

据媒体报道,2012年11月15日,华锐风电开始了第一轮停工放假,涉及员工351名。12月10日,该名单上升至469人。到12月18日,又新增64人到“停工放假”名单中。

华锐风电总部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中关村文化大厦19层。2013年1月4日,《亮报》记者来到华锐风电总部,试图从之前熟识的一名华锐职能部门负责人那里获得更详细的情况。

但是,华锐风电前台却告知记者,公司最近已经更新了员工内部通讯录,最新的通讯录中并没有记者要找的人。随后,记者拨打了对方手机,他告诉记者,半年前他已经从华锐风电离职,华锐风电放假涉及的员工多在研发部门,行政、品牌建设之类的职能部门员工并没有被波及。据他分析,这主要是因为研发部门员工工资比较高,以及职能部门本身人员较少,再减员无法维持正常运转。

一切似乎早就有迹象。

据财报显示,2011年第四季度,华锐风电净亏损1.25亿元,主营风电机组设备2011年净利润增长率为-72.84%。而2012年前三季度,华锐风电营业收入仅为36.34亿元,亏损2.55亿元,业绩同比下滑了128%,这也是华锐风电4年来首次出现亏损。

亏损导致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2012年5月中旬,华锐风电与新招聘进来的几百名应届毕业生解除三方协议。8月份,华锐风电又辞退一批在职人员。至此次“停工放假通知”,2012年,华锐风电人事变动已有3次。[page]

也有企业逆势上扬

行业寒冬,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选择裁员。

2012年12月31日,河北保定市刮起了4级北风,大风扬起的微尘漂浮在干冷的空气中,带来了冬日的丝丝寒意。在位于保定市郊的英利集团广场上,一群群身穿藏青色工服的英利员工聚集在厂门口,为各厂区组织起来的长跑队伍呐喊助威,尽管几天来保定的室外温度一直持续在零下,但员工的热情却有增无减,他们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度过了2012年的最后一天。

在英利厂区,四处可见“迎接春天”的宣传语,这是英利集团为举办第三届供货商大会而专门制作的广告语。走进英利办公楼,办公区内的员工穿梭忙碌、正在为英利集团成立26周年的庆典而奔忙……

在光伏销售市场上逆势上扬,英利凭借的是价格和渠道的双重优势。2012年度,英利大规模招聘。据英利集团总裁特别助理梁田介绍,这一年中,英利共扩招员工4000余人,同时,所有员工工资实现了23%的涨幅。

今年1月初,英利对外宣称,公司2012年四季度组件发货量再创历史新高,同时,2012年全年组件发货量超过2.2吉瓦,同比增长40%,高于其此前公布的2.1至2.2吉瓦的指引上限,成为全球出货量第一的光伏企业。

“和某些同行大规模裁员的做法不同,我们对员工是负责任的。”梁田表示,“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们就明确告知员工——不减薪、不裁员。有活干就生产,没活干就培训。在艰难的时刻,英利没有抛弃一个员工。”

实际上,在光伏行业整体发展环境不佳的大气候下,英利也受到了冲击。“2012年三季度是光伏企业最不好过的时候,以我们自身为例,当季的出货量仅有500兆瓦左右。”英利内部人士对记者说。“裁员是企业的无奈之举,但在英利,考虑到企业的责任,决不把这个当做第一选择。”

英利内部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号——“不让老实人吃亏。”90后员工曾浩然2012年年初从学校毕业,来到英利宣传部工作,他将英利比喻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在这里,工会活动丰富多彩,员工队伍善于创新。记者了解到,在英利第一届技术创新博览会上,600余项科研成果80%都来自于一线员工。曾浩然还向记者介绍,新员工入职后,英利会组织多次企业内部培训,一线工人的培训机会会更多。

“企业怎么对员工,员工就怎么对企业。”在采访中,梁田多次向记者阐述了这层意思。工业制造企业发展离不开熟练的产业工人,对于乍暖还寒的光伏行业来说,在新一轮博弈中,谁的一线熟练技术工人多,谁就拥有复苏的先机。[page]

新能源产业的春天终将到来

人才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外部反映。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整个行业整体产能过剩导致华锐陷入大幅度裁员、盈利困难的处境,这并非个案。

据报道,风电、光伏行业已出现规模性裁员现象,新能源研发人才面临困境。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2012年风光不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风电、光伏行业亏损潮正在蔓延。截至目前,已经发布2012年业绩报告的风电、光伏上市公司,几乎全部显示为亏损。

行业低谷的背后是市场盲目性的先天缺陷。皇明太阳能集团品牌副总监周春玲告诉记者,作为基础性能源的光伏和风电产业,从一开始就是政府催生的市场,只要是市场,就会有盲目性。

中国光伏和太阳能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八九成的产能依赖于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盟市场。欧盟光伏和风电市场,绝大多数来源于政府的补贴。然而,欧盟深陷债务危机后,财政状况急剧恶化,已经拿不出巨额资金支持新能源发展,导致欧盟市场急剧缩小。

同时,欧盟对中国的光伏产业进行“双反”。“近七八成的市场依靠国外,这本身就是很不健康的发展模式,过度依赖国外,早晚出现目前这种情况,只是时间问题。”一位光伏产业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国际市场遭遇困难,国内市场又如何呢?

金风科技总经理王永曾向媒体表示,由于前几年持续的产能过大,目前国内风电设备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已经非常明显,即使2012年中国风电并网规模世界第一,其产能大概仍有30%~40%的过剩。

在记者采访中,接触了多位行业内人士,他们普遍认为,即使现在市场遇到了低谷,新能源产业依然是朝阳产业。新能源行业的从业者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焦虑,只有很少人会选择转行。

2008年,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马胜红对中国的新能源人才做过调查,该调查认为,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新能源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将是持续性增长。“我不认为中国的新能源人才过剩,相反,我认为这方面的人才还很不足。”日前,马胜红对《亮报》记者说。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助理米增强也认为,虽然目前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行业对新能源人才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对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作为学校,我们也会根据行业发展调整培养方式,培养出更多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被问到今年华北电力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时,米增强表示,就目前来看,“情况还是不错的”。

“企业不断在发展、在壮大,根据产能需求扩大招聘,我们也很欢迎其他企业分流出一些技术能手,我们的大门向他们敞开,希望他们在合适的时候愿意加盟。”英利负责人表示。

不管寒冷与否,张南与其他身处这个行业的人员坚信,新能源产业的冬天迟早会过去。[page]

新能源人才还有很大缺口

马胜红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全国风力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光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亮报》:中国遭遇新能源市场寒冬的原因是什么?

马胜红:最近几年,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关键环节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导致整个产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出现了市场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局面。

中国在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技术、政策和制度等基础性工作。前几年,新能源产业的热是一种虚热,以发展比较快的风力发电为例,其发展过程并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风电是不稳定的电源,其发电量根据风速的变化波动很大,大规模风力发电的波动性更为明显,对电网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方面,我们国家缺少前期相关研究,德国、丹麦等国家之所以风力发电能有那么大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

《亮报》:中国新能源产业是否会走出低谷?

马胜红:这个是肯定的。新能源是人类未来可持续利用的能源,未来人类巨大的能源需求要依靠新能源来满足。这是一块具有非常大发展前景的蛋糕,业内都看好这个市场。

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并不是很合理,煤炭发电占到了总发电量的七成左右。政府提出要优化能源结构,那么新能源发电必然在未来要占有更高的比例。如果未来10年,我国将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比例提高到10%,这个市场就十分巨大。

我国非常重视新能源的健康发展,预计将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来帮助行业走出困境。我想,新能源产业最快今年就会走出困境。

《亮报》:面对行业低迷,新能源人才应当如何克服困难?

马胜红:波动性是市场的本质,市场在某一段时间内的低迷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波及相关从业人员也是很正常的。目前,新能源行业人才遇到的困难需要整个社会尤其是企业共同努力来克服。

明智的企业的做法是在行业面临寒冬的时候,留住骨干力量。企业应当利用这个时间,去提升自己的内涵,提高自己的研发能力。

未来,中国新能源企业产业将完善各个链条,包括上游的设备制造,下游的并网技术,甚至包括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机构等各个环节,这都需要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人才。因此,从业者应当利用这个机会去学习,未来还将有很多事情要做。

同时,我个人并不认为目前新能源人才过剩,恰恰相反,未来我国还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这一块还是有很大缺口的。未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将完善各个链条,包括上游的设备制造,下游的并网技术,甚至包括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机构等各个环节,这都需要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人才。因此,从业者应当利用这个机会去学习。未来,新能源从业者还将有很多事情要做。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