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拉美清洁能源发展亮起红灯

   2012-07-02 中国电力网
42
核心提示: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清洁能源领域私人投资非常不活跃,萎缩的市场机制甚至有可能阻碍该地区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据彭博新能源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清洁能源领域私人投资非常不活跃,萎缩的市场机制甚至有可能阻碍该地区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与美洲开发银行多边投资基金(MIF)统计,2011年全球清洁能源新增投资2600亿美元,然而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投资额连全球的5%都不到。上述两家机构最近推出了一个名为Climatescope的评级工具,用来评估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气候变化项目投资状况,并计划从今年开始每年公布一次榜单,就地区内26国清洁能源投资情况进行排名。初步调研显示,整个地区清洁能源94亿美元的投资大部分出自类似巴西国家开发银行这样的各国国有金融机构。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本身自然资源禀赋良好,谋求地区能源安全的意识也很高,照理说,该地区低碳经济应该拥有快速发展的潜力。然而Climatescope的数据显示,清洁能源投资不足严重拖了上述地区发展的后腿。据MIF透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清洁能源实际投资规模仅为正常水平的一半。此外,要想增加清洁能源领域的私人投资也面临许多挑战。

 

阿塔卡玛沙漠(位于智利北部——编者注)的存在让该地区成为发展大型光伏项目的理想之地。实际上多样的自然地质条件,让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在风能、水力、波浪能、地热、生物质能和生物柴油等多种清洁能源的发展上都具有良好的潜力。

 

尽管拥有极佳的条件,但因为地方上缺乏资金以及产业链不完备等,该地区清洁能源在市场还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就让投资者失去了兴趣。近年来小额贷款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渐盛行,成为帮助低收入人群用上经济的可再生能源的有效途径。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存在448家小额贷款机构,但其中只有71家提供低碳能源的融资服务。

 

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相反,世界其他地区的低碳投资热潮是一浪高过一浪。美国知名智库气候政策研究中心(CPI)数据显示,全球低碳领域投资的60%是私人资本。研究和实践均证明,私人融资不但是气候变化项目投资的主力,而且是决定节能减排成败的关键。例如联合国主导的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及森林退化排放计划(Redd)每年需要300亿的资金投入,光靠政府,难以筹集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所以外界已经达成共识:私人资本一定要介入。美国明确提出,要想令其分担Redd项目160亿美元的费用,联合国必须批准私人资本的准入资格。

 

拉美在私人投资上裹足不前已成事实,实际上拉美国家公共资金的投资程度也不高。拉美和加勒比的“落后”从联合国环境署金融行动机构(UnepFI)成员的多寡上就可见一斑:拉美银行和金融机构只占UnepFI成员机构总数的6%,欧洲占到44%,就连大部分地区尚未摆脱贫困的非洲所占比例也有9%。

 

清洁能源的投资空白,让拉美成为各路资本逐鹿的战场。去年,UnepFI牵头,联合拉美地区部分银行机构签署了一个投资协议,而后MIF发起了一个小额贷款绿色融资项目和成立了一支绿色风投基金。今年巴西银行巨头Bradesco银行正式加入UnepFI银行委员会,而墨西哥银行CIBanco则成为最晚一个签署并批准可持续发展宪章的拉美银行。为给里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造势,美洲开发银行此前一直强调拉美各国开发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应积极撬动私人资本。

 

自2010年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结束以来,与会各方已经意识到,气候融资是实现全球气候目标的关键。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成立了越来越多致力于促进拉美气候融资的机构。Climatescope就是其中之一,该机构的成立恰恰说明拉美清洁能源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地区3010万千瓦的电力装机中来自生物质能、垃圾发电、水电、风电、地热能以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例仅为7%,但各国发展清洁能源的意愿非常强烈。如今拉美仍有3000万左右的人口用不上电。据世界银行测算,2030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会因发展可再生能源增加30%的供电能力。

 

近年来随着全球清洁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清洁技术成本降低以及工业发达国家清洁能源产能过剩等现象促使产业向拉美等地进行转移。Climatescope的报告指出,巴西是低碳经济投资环境最好的拉美国家,而尼加拉瓜是该地区低碳投资占比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此外中美洲的巴拿马则是可再生能源发展最快的地区国家。报告还强调,提高清洁能源产业政策的稳定性和投资收益的预见性对于吸引投资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该地区已经颁布和施行了80余条行业政策,但有专家指出,拉美国家普遍执行能力差,此外还有7个拉美国家没有制定任何相关的政策。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