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政府催肥,曾被资本热捧,曾被光环缠绕,曾被暴富诱惑……当无数的“曾经”都渐次冷却,被政府及政策迅速“催肥”的中国新能源巨头,不得不独自吞咽苦果。
2011年10月18日晚间,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德)突然传出“申请破产”的消息,委实令业界震撼,但公司方面随即否认。尚德电力并非孤例,十几天前,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维)亦被传言“申请破产保护”,赛维方面随即予以反驳。
“破产”,未免扎眼了些—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9月初美国光伏组件供应商Solyndra宣布关闭生产工厂并申请破产(一个月内的第三起光伏企业破产事件),但国内光伏行业的不景气,却是人所共睹。
另一个新能源宠儿——风力发电的日子也不好过,市场需求正在明显减少,同时由于竞争激烈,风机整机的造价已从2008年的6500元/千瓦,下降到3000元/千瓦,利润微薄。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风机积压在仓库里卖不出去,卖出去的也回款困难。即便华锐风电、金风科技这样的巨头,也利润大跌、库存高企,前者更因设备事故频发,各类麻烦缠身。
今年初,许多新能源玩家们还处于大干快上、信心爆棚状态,随后一路滑落谷底,如今他们正守着积压的风机、破败的风场和成堆的电池片暗自发愁。资金链紧张,濒临停工停产甚至破产倒闭的危险……这些象征着没落与颓废的关键词,首次被加之于曾经笼罩明星光环的新能源行业。
产能过剩、行业增速迅速下滑,是可以看得到的新能源行业遭遇寒流的两大主因。此外,它也与政府失去对新能源行业的热情有关,如今,政策更多侧重于对这一行业的监管、规范,乃至“降温”。
经过“十一五”的狂飙突进,新能源行业正迎来艰难的调整期,内外交困。
“金融办没有针对尚德等光伏企业出台专门的财政扶持政策。”无锡市政府金融办的工作人员对本刊表示,“对尚德来说,(麻烦)根本不是资金的问题,是欧洲市场的需求大幅萎缩,我们给它贷款就能好了?”他反问,这与当年市委书记出面帮尚德申请银行贷款相比,可谓冰火两重天。
风电行业也类似,地方政府在转向,项目立项越来越不容易。国家发改委今年4月发布的2011年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在新能源鼓励类别中已见不到风电的影子。
在中国,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真正起步是2005年。当年,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诱发示范效应,各路资金纷纷涌入光伏行业,十多家光伏企业相继海外上市。尚德的成功与无锡地方政府从资本到政策的杠杆效应直接相关,《中国企业家》在当时即为施正荣命名为“首富,政府造”。在尚德案例的指引下,各地政府纷纷投钱、投地、投人,为新能源造势,充当“重要推手”—各地“太阳能产业规划”的政策及文件汗牛充栋。
[page]
同在这一年,中国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召开了全国风电建设会议,地方风电项目开始遍地开花,风电整机制造企业、零部件企业投资风起云涌。
五年时间,中国成为全球光伏制造第一大国,并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
乍一看,这绝对称得上是世界产业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可以称雄全球的产品,已从低端的服装、鞋帽、电视机、DVD,迅速扩展到了技术含量更高、站在全球新兴产业前列的太阳能电池片、组件、光伏系统,以及风机、叶片等。
大干快上的背后,不能恭维的,也令人忧虑的,是新能源行业的增长质量。其实无论光伏还是风电,无论其市场在国外还是国内,更多是面向未来的产业,“是一个长跑项目”。 放任其投资与扩张,同时忽视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评价体系等准入门槛,不仅制造出庞大的市场泡沫,也使这一新兴产业陷入低端化泥潭。华锐设备倒塌看似偶然,实则与行业一系列风机脱网事故有着同样的逻辑。
在热情的地方政府的鼓励甚至主导下,中国淘金客们以加工制造业的思路发展风电和光伏产业,让一个原本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演变成了依靠组装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什么门槛,有钱买设备就可以上。”一位分析师表示。
这些寻求短期利润甚至暴利的资金竭力开发着一个非市场化的、靠政府补贴存在的行业,政府的一举一动,都让行业波动剧烈。风电与光伏行业的区别在于,前者市场主要在国内,依靠的是地方政府的补贴和银行的项目贷款支持,后者的主要市场在欧美,依靠的是欧美政府的财政补贴。
脆弱的市场之下,供应端却大幅膨胀。2011年,全球光伏需求量20GW,但中国光伏行业的产能已接近40GW。风电行业同样如此,风机制造行业排名前四的华锐风电、金风科技、东方电气、联合动力合计产能达1000万千瓦,行业总体产能更是超过2500万千瓦,这远超出了2011年中国风电装机需求。当欧洲市场削减光伏补贴、欧债危机爆发;当国内方面,地方政府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收紧了地方风电投资,并紧缩银行信贷,超速发展的新能源,难免“雪崩”。
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的大溃败,又一次验证了所谓“成也政府、败也政府”的逻辑。最终,政策可以偃旗息鼓,银行可以紧缩银根,但是,苦果只能由玩家们吞咽了。
相对乐观的估计是,2013年后新能源市场才能再度升温。从“过热”到“退潮”,新能源行业的众多企业为了熬过寒冬,已开始了不同以往的探索与转型。
“行业整合将成为下一步的市场热点。”尚德电力副总裁罗鑫对《中国企业家》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