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为国家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也因此成为低碳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为实现“十二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的约束性指标,我国需要采取积极行动,努力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逐步实现能源发展的转型,在此过程中,促进和实现低碳发展。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09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30.66亿吨标准煤,2010年超过32亿吨标准煤。分析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较快的原因,一方面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另一方面面临人口多、资源禀赋不足、环境承受压力大、应对气候变化任务艰巨的局面。以庞大基数的能源消费总量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会受到环境和资源瓶颈的强烈制约,矛盾突出,形势严峻。
而为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已纳入政府关注范围并已经考虑相关政策跟进。国家能源局长刘铁男在7月举行的全国农村能源工作会议上指出: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占世界总量的20%,但是GDP不足世界的10%;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但人均GDP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的GDP总量和日本大体相当,但能源消费总量是日本的4.7倍;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超过美国,但经济总量仅为美国的37%。这种单位能源消费的差距反映了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国际产业分工、国民经济总体素质差距。尽管这与中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有关,但也体现了中国经济大而不强,粗放型经济急需调整的紧迫要求。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目的,不是不增长,而是合理增长,以较少的能源消费支持较大的经济增长。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从改革开放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基本实现以能源消费翻一番保障国民经济翻两番。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基本上是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来支持实现国民经济翻一番。为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近年来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总体上逐年放缓,能源消费强度不断降低,这就说明可以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
为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我们首先要强调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来提高能源效率,包括更加注重技术进步、强化管理和能源综合利用,从而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和淘汰落后产能,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的压力。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也要大力加强。在工业化阶段,提高能源效率是减少碳排放最为有效的方式,而且能源效率提高的空间非常大。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还需要立足国情,高度重视火电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资源产业链的循环综合利用,通过规划、政策、监管等手段,实现火电更为清洁的健康发展。这里要提出的,即在促进低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增加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例。为此,要大力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非常丰富,虽然可再生能源成本较高,但相当一部分已经商业化。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农村的小沼气,运用得很普遍。近年来,我国的清洁能源发展迅速,与之对应的是大量投资支持。2010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超过9100万千瓦,其中水电、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新增超过3600万千瓦,占总装机的26.5%。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7月初发布的《2011年可再生能源投资全球趋势》报告,全球去年用于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资达到创纪录的2110亿美元,其中,中国的投资额就高达489亿美元,是世界上对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有专家认为,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已经进入到了能够产业化、规模化、商业化发展的阶段。例如,2010年风电的电价为0.5-0.65元,与火电价格比较接近,太阳能的发电价格是1.5元,生物质发电是0.4-1元。如果继续努力,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将接近化石能源的成本水平。
尚需指出,目前清洁能源所占的比例总体上还十分有限。有数据表明,截至2010年底,我国水电装机达到2.16亿千瓦,核电装机容量为1082.4万千瓦,风电并网运行容量达到2957.55万千瓦,分别占总装机容量的22.36%、1.12%、3.06%。全球来看,2010年,可再生能源已占到全球能源总消费的16%,占全球总发电量近20%,我国的相应比例还比较低。为达到今后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比重达到11.4%,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例达到一次能源消费比例15%的目标,我们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近期有消息称,“十二五”末,我国水电年发电量将达到9000亿千瓦时,折合标准煤3亿吨,风电年发电量将达到1900亿千瓦时,折标准煤6000万吨。此外,太阳能(包括发电和热水器等)总利用量也将折合5000万吨标准煤。届时,非化石能源年利用量折合标煤将为4.6亿吨,占一次能源比例为11%-12%。这些方面的相关数据还有待国家正式公布。
低碳发展需要在能源领域采取可以落实到现实的行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转型,将促进我国的低碳发展。为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低碳发展,我们要坚持以政府推动为引领,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