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林世平:气体能源时代将助中国破解世界难题

   2010-10-30 中国能源网
52
核心提示:中国能源网讯 10月29日, “2010首届中国国际气体能源峰会暨生物天然气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在举世闻名的中华古文化发源地“殷墟”
中国能源网讯 10月29日, “2010首届中国国际气体能源峰会暨生物天然气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在举世闻名的中华古文化发源地“殷墟”所在地河南安阳隆重开幕。

        此次峰会由中国沼气学会、中国城市燃气协会、中国企业投资协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共同发起,在安阳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安阳贞元集团、殷都区人民政府携手中国能源网共同承办。

        在29日下午举行的 “气体能源研究利用、发展模式、解决方案、投融资途径的探讨” 分论坛中,新奥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世平进行了精彩演讲。
        

        以下是发言实录:

        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分布式能源在气体能源的应用方面我的一些体会、一些观点和一些实践的探索,表达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今天我们这个会议真的很有意义,因为今天的主题是中国走进气体能源时代。虽然这条道路很漫长,但它是一种必然,所以刚才韩晓平给大家讲,他说天然气将改变中国,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提出另外一个观点,气体能源时代将助中国破解世界难题。我跟大家分享气体能源的最有效途径应该在哪里?还有在这方面这些年的一些做法,另外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能源服务的一些看法。

        这是我的一些分析,气体能源时代将助中国破解世界难题。我是这样分析的,现在我们面临的世界难题不外乎是能源、资源和环境。那么在中国碰到的实际情况是怎么样呢?我们看几个数字,一个是世界能源的平均利用率50%多一点,我们现在还有36.81%。还有百万GDP能耗我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得多。在十一五的前四年,我们的能耗完成了14.38%,差距还比较大。所以最近是采取的措施是关停,停产。

        为了应对气侯变化,我们国家的承诺是到2020年是要比2005年下降40-45%,其中节能提供能效的贡献率要提高85%以上。怎么来实现这个目标呢?从整体层面来讲是要改变能源的结构和能源的利用方式,所以总体层面的方法是提高能效,提高电网效率,天然气替代煤,发展可再生能源包括核能,清洁能源的利用。中国现实层面就是2020年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无外乎两方面,一方面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这是胡主席提出2020年要达到15%的比例,另一方面提高能源消耗比重,就是85%常规化石能源使用率,对我们而言很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怎么样提高占85%常规化石能源利用方式和效率,这才是很现实的问题。
一方面是调整能源结构,要使用天然气替代煤,进入气体能源时代,我认为虽然道路很漫长,但是中国进入气体能源时代是一种必然,第二是要提高能效,要通过发展分布式能源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这里面对应两个现实的概念,我认为在现阶段,如果很现实的对节能和减排的理解的话,我觉得节能减排的关键在于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如果占85%常规化石能源的时候,你把能源利用率提高25%是什么概念,提高50%是什么概念,减排关键在于改革能源结构。所以我引用了韩总两张PPT,一个是全球能源结构,天然气的比例的占24%,煤炭29%多一点,现在中国能源结构,煤是70%多一点。这种情况之下,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这种矛盾很突出,中国走进气体能源时代太有可能破解这种世界性的难题,所以中国要跟上世界的节奏要尽早进入气体能源时代。

        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天然气的应用比例,我们目标是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在中国具体的要提到天然气的应用还要有一个保障气源,要开放天然气上游市场,积极发展非常规天然气市场,这方面潜力很大,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要做这个事。第四要提高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的能源综合利用率,这是我的几个观点。

        现在碰到问题是什么,怎么有效利用优质的天然气资源,怎么提高占消耗比重53%常规能源使用率这是我考虑的。

        分布式能源将是气体能源最有效的利用途径,在成功案例来讲,今天参加会议有很多丹麦朋友,丹麦在这方面是做得相当不错,丹麦的GDP翻一番,能源消耗没有增加,得益于什么呢?就是发展分布式能源。另外欧盟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在发展分布式能源上我有几个概念跟大家分享,也是我在实践中总结的。分布式能源是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应该把它归结为新能源的范畴。第二分布式能源要接近负荷,用户需求侧管理,另外要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实现更高效的能源利用率。还有现在的天然气的价格偏高,所以发展分布式能源是多品种的、多能源的服务,最终实现有效的经济性、安全性和环境效益。我们做的分布式能源应该是以燃气的冷热电多联动技术为核心的分布式能源。同时耦融合了可再生能源等多种能源技术,这也是我们现在做的,也是我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事情。 当然我们还要积极的发展基于非常规天然气的分布式能源系统。

        而分布式能源最主要是要在用户侧获得40%的发电效率之后,通过能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要达到80%甚至更高一些。下面这些分布式能源东西我就不再详细介绍,主要的是在优化能源结构,在提高能源供应的安全性等等。我自己本人是一个研究者,所以我也在研究从现在开始到未来30年,我认为最多不会超过50年的能源状态,就是它存在一种状态、一种形式。

        所以我觉得未来的能源形态应该是大型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的一种互惠共存。分布式能源我们要实现最终按需供能,梯级利用、综合利用、融合多种能源技术,最后体现节能环保的效益。

        下面我来谈谈我们在做的其中一个项目,气体能源的一个应用实践,那就是机场分布式能源系统。我们在中南有个国际机场,在建了一个机场分布式能源多联供项目。这个机场是到2015年吞吐量要达到1500万人。所以它的T3航站楼在16万平分米那样,总的设计冷负荷27MW,热负荷18MW,原计划采用直燃机方案,后改为燃气分布式能源系统。

        这个项目我们体现了这么几个原则,一个是机场的用能安全。因为对机场来讲安全性是很重要的。我记得有一次发生好像是成都机场大停电,如果当时有机场这种分布式能源系统在这里的话,这种问题最起码不会造成那么大的损失。所以,分布式能源系统会增加用能的安全,特别是像这种机场对用能安全性比较高的项目。第二实现了按需供能,第三我们实现多种能源的整合,这里面除了燃气的冷热电,CCSP为核心之外也有了性能安全等技术。另外还要实现系统的优化,设计的优化和运行的优化才能实现我们要设计的目标。这是负荷分析,因为太专业了,我不详细讲了。

        讲讲我们的配置方案,采用了两台燃气能源机,两台余热直燃机。由于要保障机场安全,所以在负荷方面要满足他的要求,所以我们还有调风设备就是燃气锅炉。因为机场本身要求你在负荷方面一定要满足他的要求,当时作为分布式能源按照他的负荷机设置的话,一定是有些问题。那怎么解决呢?我们就采用调控设备,作为分布式能源本身一定要是最优化,这样才行,还有就是蓄冷和热供。

        天然气经过燃气内燃机发热,通过直燃机,然后有一个小型的锅炉,也就4吨的燃气锅炉和空调是作为调风设备用的。这是并网,这个接入方式也解决了。这是能源站的位置,能源站是采用了地下结构,大概3000平方米那样。

        这个项目年底建成,将会体现节能和环保效益,会减排二氧化碳3800吨,二氧化硫等。节能效率的话全系统的节能率是33%,每年减少一次能源煤耗是1500吨。

        所以现在我跟大家再分享一个就是能源服务,因为像我跟冯总也是在国内最早做分布式能源,一直坚持到现在也看到了分布式能源的曙光。所以在国内做分布式能源的话我一直就坚持两个观点,一个我们做的中心是要以专业化的能源服务公司来做才能够实现。第二个观点是什么呢?要用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的商业模式,我们在做的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这是我们也是我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得出来的。我们有的项目就是设计是一家,投资是另一家,所以会碰到很多很多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投资、设计应用一体化。

        现在能源服务是产业发展的机会。所以在能源服务方面我深有体会,能源服务是集约化的效益优势。能源项目是需要项目丰富运作经验和专业化的人员来做。第三它要集成多种能源技术,第四还要有融资渠道,所以通过能源服务公司能够使政府、企业、能源服务三者都能够受益。

        主要业务模式是多能源技术的能源站的投资建设运营,包括区域冷站、冷热电联产等,有一站式的能源管理业务。这是专业化的能源服务公司的实践,也是我这些年做的事情。这是区域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应当考虑的问题,像企业自身的清洁生产,能源流、信息流的解决方式。

        最后我想讲一点的是要通过能源服务公司,能源服务以分布式的能源为核心构建一个区域能源网络。现在分布式能源应该以燃气冷热电三联供为核心,同时应当集合风能、热泵、光点等新技术。一定要根据当地的能源结构来采用你合适的能源技术,最后达到给用户提供高效、安全、清洁的能源。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 010-51915030 联系;经授权后可转载,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