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业界传出消息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下称《决定》)最快8月份出台,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空间海洋开发和地质勘探。
这是备受关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单又一次大调整。
而在6月18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公开界定了战略产业,分别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这一表述被外界称为“新七”领域。
再往前推,2009年9月,温总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座谈会上初步确定了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的七大产业领域。从以上三种论述可以发现,只有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等三大产业的地位牢不可破。
“张晓强的发言是定调,基本不会再变。其他版本没有经过官员认证,都是大家传来传去,更多是希望加入自己的诉求。”8月初,参与了中心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多项专题调研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对《浙商》记者表示。王军曾多次参与中央文件的起草工作。
然而,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副局长白津夫在接受《浙商》记者采访时提醒,胡锦涛主席7月7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的我国未来科技发展八大领域,是指导确定新兴产业领域的核心:即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信息网络、现代农业、健康、生态环境保护、空间和海洋、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这次讲话,提到了“新七”领域里没有的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空间海洋、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域之争,再次变得扑朔迷离。
一推再推
和领域之争一样屡屡被推迟的是《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的出台时间。此前媒体报道,文件起草组将在6月向国务院提交《决定》,9月完成《规划》。随后又传7月《决定》已上报国务院。6月26日工信部副部长苗圩表示,《决定》将在两个月内出台,而《规划》和若干专项规划将在年底前出台。
《浙商》记者向参与规划起草工作的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昌林询问《决定》与《规划》进展情况时得知,王昌林正和其他起草人员一起在香山“封闭讨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说,一方面是国家不希望草率出台,规划要吸取各部门各地区意见,几上几下,还要分解到各产业各行业,还要探讨产业布局、发展速度等策略问题,规划制定是非常复杂的过程。王军同时表示,一再推迟出台《决定》的时间,是为了和正在制定的国家十二五规划对接。
标准之争
领域之争原因众多。新兴战略产业在国家战略中承担着多种使命,如成为未来经济的增长点,成为依靠科技来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载体。新兴产业具有前瞻性和风险性,举全国之力发展的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是否能获得相对优势,考量起来确有难度。
作为国家级的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2009年提过一项政策建议,当时提出了十大产业概念,包括现代农业、航空航天和海洋工业。
“以农业来说,我个人认为它具备了列入的条件,特别是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角度,三个调整里面包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降低工业比重,发展农业和服务业,而现在的七大领域则主要是工业。” 王军说,“对于装备制造业,它是其他新兴产业发展的依托、发动机,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管是汽车还是新能源、新材料,再新的产业也不可能脱离装备制造,而我们虽然是世界工厂,制造业水平却仍处低端。”[page]但也有不同意见者,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科技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陈志就表示,“装备制造业很重要,是战略产业,但它列入高新技术产业很多年了,算不上新兴,而且它产业份额有限,很难成为支柱产业。”
在选择标准没有被普遍认同的情况下,要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确是一个难题。而这背后,更是利益集团的一种博弈。
多方博弈
以创新为主要特点的新兴战略产业的推进,将会引发包括科技体制、教育体制、财税体制等的一系列变革,毫无疑问会夹杂各种利益。安邦咨询公司高级研究员贺军称,一个产业能列入规划,就意味着国家未来要给予巨额投入,能获得一系列的资源,以及政策支持。因此,各个产业、部门、地方,都会基于自己的利益来争取列入。
战略性新兴产业曾被喻为国家下一个“四万亿”。国家计划到2015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我国GDP的比重达到8%,到2020年将升至15%,而目前这一比重不到2%。如此巨大的产业容量和投资规模,各方自然摩拳擦掌,争相布局。
地方政府则早在2009年就开始了地方新兴产业规划竞赛。2009年12月,江西省出台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确定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包括光伏、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随后,辽宁、山东等地也相继出台了本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并大多提出了产值等总量目标。其中浙江已经确定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海洋工业、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材料以及核电关联等,而物联网、生物以及新能源等三大产业更是重中之重。
“调研期间传闻的九大产业,多出民用航空和海洋工业,正是一些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发展优势所做的宣传和游说,但实际上发改委对产业标准早有明确的界定和判断。”采访中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一位参与全国调研的研究人员向《浙商》记者表示。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虽然与政策制定者的关系比较间接,但企业已越来越善于利用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诉求。“例如国家近期刚出台的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补贴,这些诉求都会在规划中得到重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科技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陈志说。
而一些协会组织也是参与其中的角力者。中国节能协会王毅工告诉《浙商》记者,国内做新能源汽车的一些企业正在建立一个汽车工业减排专业委员会,挂靠在节能协会成为其二级协会,试图发出更多自己的声音。
值得注意的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角力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异常。王军在各地调研后写成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注意五个方面的问题》的报告已呈交国家发改委。这一报告指出,各利益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明了前,就已出现了一哄而起、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