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中国印度巴西领航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

   2012-09-17 中国新闻网
49
核心提示:16日,站在第四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高峰论坛的讲台上,须发皆白的世界可持续联盟主席古斯塔夫格劳伯回忆起他上世纪

16日,站在第四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高峰论坛的讲台上,须发皆白的世界可持续联盟主席古斯塔夫·格劳伯回忆起他上世纪80年代在山西太原的经历,“那是一个开发煤炭的城市,污染严重”,但现在一切都不同了。

“中国从一无所有到发展为光伏大国只用了15年的时间”,在格劳伯看来,“中国的发展就像火箭一样,在非常快的速度内,在多个方面成为领先者。”

无论是投资数量,还是科技市场规模,中国都引领着世界能源的增长,可再生能源增长出现的新趋势是,新型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巴西和印度,起着重要的带头作用。

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中国速度

2000年初,中国还只是一个进口大多数可再生能源设备和产品的进口国。如今,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光电和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国。在世界排名前十的风力发电机制造商中,四家都是中国企业。

据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介绍,2011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已达到470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预计到今年底,将超过6000万千瓦,并已培育形成了较完善的风电设备制造产业体系。

此外,2011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超过2000万千瓦,占到全球光伏电池产量的60%以上,2011年底,全国光伏发电装机也已达到300万千瓦,成为全球光伏发电增长最快的国家。

“目前中国已成为新能源发展速度最快,投资强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国家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说。

王之佳援引媒体报道称,在201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中国就占去五分之一,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同年又超过欧盟,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清洁能源技术制造国。

“这是因为它拥有清洁能源技术最大的市场份额”,联合国环境署区域发展司司长王之佳认为,中国在加大可再生能源规模方面的成功,应归功于政策主导的增长,强大的应有研发以及有效的商业参与。

根据国家发改委对中国风能项目的进程计划表明,到2050年,风能有望满足国家电能总需求的17%,路上风力发电的成本将降至等同于火电,使可再生能源在价格上具有绝对的竞争力。

发展中国家引领新型增长趋势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一片哀鸿,但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还是保持了32%的增长。

王之佳说,上述增长主要来自中国、印度和巴西的贡献,其他发展中国家,虽然相较之下所占比重偏低,但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资也都有大幅增长。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2010年,不包括巴西的拉丁美洲的投资是以前的三倍,亚洲增长了三分之一,非洲则增长了五倍。

“在可再生能源增长方面的一个新趋势是:主要新型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印度和巴西,起着主要的带头作用”,王之佳援引联合国规划署的数据称,“2005年至2008年间,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成员国在可再生能源上的投资增长超过了200%,但是非OECD的成员国在此投资增长超过了500%。在非OECD成员国中,中国、巴西和印度的投资占到了总投资的近九成。”

无碳的未来

国际能源署预测在目前的政策局面下,世界对一次能源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那么增长的速度是平均每年1.4%,这个趋势会持续的到2035年。非OECD国家当中,尤其是中国、印度,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比如说亚洲和中东的一些新兴经济体,它的增长率会更高,甚至每年达到2.2%。

如果无法找到化石燃料的有效替代品,那么这些新兴经济体的能源需求会持续增长,他们会过度依赖石油进口,进而会威胁到能源安全。

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减少现行能源生产和使用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王之佳认为,可再生能源是这两个挑战最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不仅是化石燃料的燃烧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森林砍伐、水土流失、水体酸化以及生物圈中日益增多的危险物质同样影响着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这些影响削弱了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可再生能源同时可以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减轻由采矿、化石燃料的生产和燃烧引起的公众健康危害”,王之佳说。

古斯塔夫 格劳伯觉得能源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长期问题,“必须有长远的目光”,“我认为一百年计划是中期计划,中国是有制定长期计划的传统,我们要着眼于未来的一千年,我们到时候不会再继续使用化石能源,不会使用矿产,我们也不会有使用核能。我们要实现的是无碳的碳经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