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借势十二五 储能业巨头瞄准新能源

   2010-12-14 中国企业报
55
核心提示:从十一五开始,中国蓄电池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经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多数企业生产设备和生产环境均有大幅提高,彻底改变了以

从十一五开始,中国蓄电池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经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多数企业生产设备和生产环境均有大幅提高,彻底改变了以往技术比较落后、设备比较陈旧、污染也较严重的局面。而在未来电动汽车电池产业领域,由于成本低、推广技术较为成熟,铅酸蓄电池成为实现新能源汽车尽快推广的选择之一。

“纯电动汽车,中国汽车工业战略转型新方向”——这一关于“十二五规划”中新能源汽车未来技术路线的解读,让中国储能业巨头们感受到了新机遇的潜能已然暗流涌动。

储能业动力释放

10月2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全文,正式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名列七大产业之中。这意味着,在“十二五”阶段,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汽车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工信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当天也首次表示,我国汽车工业将以纯电动汽车作为战略转型方向。

据朱宏任介绍,主管部门现在基本达成的共识是,以纯电动汽车为我国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重点突破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技术,推动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正在制定的汽车业“十二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国家将大力扶持传统燃料的节能环保汽车、以纯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有消息称,汽车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要达到百万辆的目标。

一些国外电池巨头已经嗅到了这样的商机。11月6日在深圳召开的2010第25届电动车大会暨展览会上,一些国外的先进电池商纷纷参展,伺机争得一块蛋糕。

而今年10月29日,在杭州参加中美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合作高峰论坛的50余位专家学者专程来到位于浙江的中国储能业巨头——超威电源有限公司新能源生产基地考察调研,希望能在中国动力电池龙头企业验证中美双方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前景和合作机会。

在未来电动汽车电池产业领域铅酸蓄电池的机遇不可小视。由于成本低、推广技术较为成熟,铅酸蓄电池成为实现新能源汽车尽快推广的选择之一。

从十一五开始,中国蓄电池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经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多数企业生产设备和生产环境均有大幅提高,彻底改变了以往技术比较落后,设备比较陈旧,污染也较严重的局面。特别是自主创新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密封电池替代了传统电池,扩大应用领域,改变了以往国外品牌的VRLA电池占领了中国电信、电力等主要市场的局面。

铅酸蓄电池行业依托国家重点项目和汽车、产业,移动通讯、国家电网改造及电动助力车行业的发展进入快速轨道,连续多年以2位数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铅酸蓄电池的产量已达到2000万KVAH,销售总额达到800多亿元。

铅酸电池新商机

而国内的铅酸蓄电池可与国外著名品牌电池相抗衡。蓄电池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同行标准。比如,超威是一家专业从事动力型、储能型蓄电池研发与制造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超威集团自主研发研发的电动车用智能型铅酸蓄电池,其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公司技术人员历经三年攻关,采用电子技术与传流铅酸蓄电池生产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方法,利用电子技术在电池内部设置“智能平衡器”和单只电池放电最低电压限制器,从而攻克了传统工艺生产的电池组充放电性能一致性的行业共性难题。

据超威集团有关技术人员介绍,仅2009年,该公司就有5个新产品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这些新产品使用寿命都比市场上同类产品提高了50%以上。不仅如此,近年来,超威集团在太阳能风能储能电池、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研发方面,累计投入技改和科研经费达3.4亿元,并在2009年全部实现了批量生产,磷酸铁锂电池也在研发和试制之中。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领域,超威集团已和吉利、江淮、东风小康等20多家电动汽车厂家建立了稳固的供货关系。

其实,国外对于铅酸电池在汽车产业的运用也极为重视。去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外界宣布的24亿美元支持48个项目发展“下一代电池和电动车”研制与生产中,其中包含6680万美元支持铅酸电池的项目。

据公开资料显示,这6680万美元中,3430万美元用于支持Exide Technologies(埃克赛德科技公司)研究铅—炭电极技术生产先进的铅酸电池;3250万美元用于支持East Penn Manufacturing Co.(东宾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超级电池。

把铅酸电池作为电动汽车动力来源研究的还有日本。11月10日,一家常驻大连的日本公司来到浙江,作为丰田汽车的先遣部队,来中国寻找铅酸电池生产商作为合作伙伴。 [page]实际上,这并非丰田首次向外界展示对铅酸电池的兴趣。浙江省蓄电池行业协会秘书长姚令春透露,其7月份前往日本参观丰田的展馆,“展出的两款新能源汽车中,就有一款以铅酸电池作为动力电池。”

发达国家的对于铅酸电池的认可,无疑给了中国的铅酸电池制造者巨大的信心。

记者从长兴县有关部门获悉,近两年来,该县蓄电池产业转型升级迅速,并带动了整个产业发展;一批企业已拥有了国内甚至国际领先的产品和技术。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长兴蓄电池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已接近110亿元。除了以电动自行车用铅酸蓄电池外,镍氢、锂电等新型电池产业化进程也不断加快。

按照计划,今年长兴县将着力拓展新能源的应用空间,扩大产业规模,努力把该县建成国内重要的新能源研发、生产基地和产业发展高地,力争新能源产业销售额达到160亿元,成为长兴第一支柱工业产业。到2012年,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年产值超5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把领航企业超威培育成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大企业。

巨头的新战略

新商机必然带来新的挑战。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技术创新方面具备独特优势。

目前,许多地方出现了蓄电池企业一哄而上的局面,导致市场竞争激烈,利润微薄,乃至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如同经历了一场“强台风”的洗礼。对此,超威集团坚持科学发展和科技创新,用科学的理论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洞察市场、着眼未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注重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以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在金融危机等影响下,超威的产品生产、销售业绩不仅没降反而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并连续5年保持了“零库存”的良好纪录。

目前,超威集团已从6年前的销售产值两亿多元发展到2009年销售产值近30多亿元,企业规模也从创立时的几间平房发展到如今在全国拥有6家子公司的大中型企业,已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专注于铅酸蓄电池和储能蓄电池开发、生产的专业能源企业,目前,该企业位列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产业第一。

“企业之所以能这么快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真正让我受益的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说到底是科技创新与自主品牌的建立树立了企业发展的自信心。”超威电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明明对记者说。

比如,2007年9月超威公司投资上千万元成功研究开发出新型磷酸亚铁锂电池,该技术具有起点高、要求高、科技含量高的特点。从实际应用和数据上看,这一新产品不仅安全可靠、更环保、能量密度高,而且正负温度在-10℃到50℃之间,可控范围大;其循环寿命可达2000次以上,高于锰酸锂电池循环寿命1倍以上;重量是铅酸蓄电池的1/3,寿命比普通铅酸蓄电池高出近5倍,且性能好。这些优点是普通铅酸蓄电池和锰酸锂电池无法比拟的。

由于超威公司具有良好的产品研发力量,加之可靠的质量保障体系与良好的技术服务,超威蓄电池不仅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普遍认可,还受到了汽车厂商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奇瑞、东风、吉利、康迪等10多家汽车企业前来订货,有的还表达了与超威公司共同研发新型动力电池和新能源电池,特别是对电动汽车电池的技术应用和产品延伸开发的意愿。据介绍,超威公司生产的动力型铅酸蓄电池的性能完全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一些性能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同时,近年来,公司先后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十余所大院名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在我国蓄电池行业最早开展就新能源电动汽车、储能电池研究开发工作。开发的“风能、太阳能发电系统用储能胶体蓄电池”、“3DM180电动汽车用动力铅酸蓄电池”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全面优于国家标准规定的各项性能指标,为公司在新能源产业确立了领跑者的地位。而为了实现环保目标,该公司还累计投资5800多万元加大了企业环保力度,在全国蓄电池行业首创研发成功的蓄电池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系统和铅烟、铅尘净化回收处理等蓄电池环保设备,填补了国内电池行业空白。

据记者了解,该公司在扩大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企业2007 年以来共捐赠570多万元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已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CE认证,并为浙江省蓄电池行业首家通过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和列为“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先后取得了入选《福布斯》“中国潜力100榜”、2005~2007年连续三届“中国成长百强”、中国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50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行业十强、最具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强、世界环保与新能源产业中国电池行业领军企业、世界环保与新能源产业中国影响力100强等。

显然,“十二五”规划为中国储能产业带来了新的契机,而行业巨头们能否抓住机遇扩大发展,将是产业快速提升的关键因素。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