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并非独有。
自2009年以来,新一轮以科技带动的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中,各地逐渐消退的芯片产业热情,正在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
在这一轮新的产业圈地热潮中,被忽视的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市场与体制风险,又再次潜伏其中,并有可能导致更多成芯的出现。
新“一号产业”潮涌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替代“一号产业”成为新的热潮。
2009年以来,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出台,让正对芯片业热情消退的地方政府们找到了新的“科技产业方向”.从过去的扎堆上马集成电路,向“投资更少、产出更快、盈利更多”的光伏、LED、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聚集,已变成地方政府的新趋势。
2010年两会期间,就有人大代表表示,中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尚未出台,地方政府就已经一哄而上--有18个省区提出了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个别省市甚至制定出打造上千亿元、上万亿元的新能源产业规划。
在这个过程中,芯片业的故事正在重演:地方政府被拉升产业升级、改善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的预期所诱惑,不惜承担巨大的风险,代行投资人甚至企业的职责,而与芯片类似,这些行业也大多是外资占据技术、市场与资金主动的,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高风险行业。
而在被热炒的很多领域中,由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国内企业更多的只能在产业链的某个环节上展开竞争,无法形成产业互补发展。比如物联网,很多挂着“国产”标牌的设备与应用中,使用的依然是外资品牌的核心芯片、传感器。
警惕赶超战略
国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意图,在于通过新一轮以科技带动的产业变革,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国家综合实力长远发展的赶超战略,但由于地方意志的潮涌,国家赶超战略的落实有可能演变为扭曲市场的病因。
“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很可能出现比发达国家更大而频繁的周期波动与经济危机。”在2009年末完成的一份报告中,林毅夫等北大专家表示,由于发展中国家企业投资的多是已在发达国家发展成熟、技术相对稳定、产品市场已经存在的产业,“后发优势”使得它们得以通过对发达国家相关产业发展历程等已有技术、市场情况的分析,很容易对产业的前景正确预知并达成共识,并引发企业和资金大量涌入具有良好前景的行业,出现投资“潮涌”.
“发展中国家常常以投资拉动经济,并且投资来源相对分散,更加增大了投资规模并加剧了企业对其他投资情况的估计和协调难度。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