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就像是给花浇水,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择优支持,看花浇水。哪有漂亮的花就往哪浇水,不漂亮的就少浇点水,那些市场竞争力较弱的行业就要想办法使其变得漂亮点。”
或许1973年的石油危机过于刺激了世界能源的那根脆弱的神经,因此,新能源的到来不仅风光无限而且声势浩大。
就连太阳能热水器这些早在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都能承载着新能源革命的曙光。所以,几十年来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新能源的态度是几近谄媚。
“十二五”期间,我国已把新能源产业列入了国家重点支持的七大领域之一,不但国家政策支持,各地方也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展新能源产业。不仅如此,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已经成为各类资本竞相追逐的热点之一。
但是,与之不相称的是,缺乏技术撒手锏的新能源行业,依然重复着传统行业低价销售的老招数。
于是,不禁有人发问,作为整个经济形态变革新起点和新基因的新能源产业竟是如此鸡肋,“中国制造”难道真的宿命难违?
原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周大地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要注重对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的掌握,而不是一味地提高制造能力、扩大产能。”
“新能源产业不好吃也得吃”
CEI:将垃圾和污泥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得到人造煤,这样的技术可不可行,人造煤是否属于可再生能源范畴?
周大地:实际上,对于搞能源的人士来讲,人造煤并不是什么新东西。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风能、太阳能、水能、核能,还有其他很多可再生能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物质能。生物质能包农作物、农作物废弃物、木材、木材废弃物和动物粪便经过处理制造出来的能源。
目前,生物质能也是我国发展的重点,但是生物质能的种类太多,人造煤只是其中之一。
现在所说的人造煤,是将城市生活产生的有机垃圾和污泥经过处理之后产生的,它的有机物含量高,可以作为生物燃料来用。事实上也能不叫人造煤,这是人们给它起的一个外号,它不是煤。
CEI:业内人士分析,可再生能源很快就能解决居民的吃饭、工业用电等问题,使其在经济竞争力和使用方面更给力。你怎么认为?
周大地:我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到现在已经折腾了十多年时间,技术进步虽然有,但是要解决新能源大规模应用问题,使其具有市场应用价值、商业价值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借助国家政策支持,新能源产业遍地开花,如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生物质制油、垃圾发电、大型沼气、地热能等。
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从总体上看,目前大多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存在技术缺陷,不完全成熟。或者说还不具有市场性,同时成本昂贵。
正因为如此,国家现在对新能源产业在一定的政策条件下给予优惠鼓励。如果不给优惠,实行与煤电一样的上网价,可再生能源企业可能基本上都会死掉。
现阶段,对于在经济上可以接受,在运用上又没有障碍的新能源形式,国家给予鼓励。要提升新能源在能源利用中的比率,改变现有的能源利用格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从国家角度来看,新能源产业“不好吃也得吃”。因为它处于扶持、鼓励阶段,还处在不可竞争阶段。争取在一段时间后,它的进一步开发能解决技术障碍,使得成本有明显的下降。
我认为,真正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至少需要10~20年甚至更长时间。
CEI:相对于其它新能源产业,风能和太阳能的应用似乎更为成熟一些。
周大地:风能和太阳能是发展比较热的新能源产业,目前处在逐渐进入大规模使用的时代。我们希望这个阶段能够短一点,但是时间太短也不太可能,因为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例如,对风电产业来讲,现在的技术相对成熟,但是它确实存在大规模并网以及电网稳定性的难题。所以发展风电产业要解决储能、大规模接收、传输的难题。而对于光伏产业来讲,特别是太阳能发电,成本要比普通的煤电贵两三倍。同时,要大规模使用也存在调控难和大规模储电的问题。总不能白天有电,晚上没电。
这些都是新能源领域人士心知肚明的事情。他们知道要上网必须审批。因为不审批,电价就会比别人高;另外,能不能“吃下去”还是个问题。所以,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技术上,新能源产业都需要国家支持,需要有优惠政策。没有优惠它就活不了。
“新能源已经产能过剩”
CEI:相对于国有企业,民间资本对新能源产业的热情似乎更为高涨一些?
周大地:这我没有看出来。
现阶段,真正做新能源发电行业的,还得要靠技术和政策。没有政策,是干不动的,更不用说赚钱了。部分民营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做得很好,但是这不等于国有企业就没有做。事实上,现在国家对此采取的是鼓励政策,这就要看谁愿意做、做什么了。而且在目前新能源发电企业中,我认为还是国营比民营的企业要多。 [page]
民营企业看起来似乎热情更高涨,那是因为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能嚷嚷。很多民营新能源企业想要更多资本、想要上市、想要风投,想要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就需要舆论的配合。这很正常,没有什么新鲜的。
新能源技术现在整体上还不够成熟,这种情况下的市场是比较开放的,技术垄断和资金垄断的状态还没有充分形成,所以还有比较大的投资空间和技术研发空间。于是,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的机会较多,但其面临的风险也很大。很多人都在尝试,成功你就成了尚德,但是在尚德背后也有好多惨淡经营的、干不下去的,甚至失败的企业,这也很正常。
此外,借助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支持,投资新能源产业可能得到很多实惠。为了生存,企业也需要更多的补贴政策。因为它不哭它就吃不了奶,所以它必须多哭,这使得民营企业的知名度也相对较高。
CEI:也就是说,现阶段企业进入新能源产业的门槛较低,这是否意味着风险更大?
周大地:现阶段,新能源产业还处于技术混战阶段,只有在打混战的时候才容易说服投资人去投资。因为,别人的技术未必好,只要努努力就可能超越,所以就容易拉到投资,进入这个产业就相对容易,这很正常。
新能源现在属于新生状态,总的来讲还是小规模,一个大的风机现在也就五六兆瓦,这与传统的能源发电企业的一台机器动辄1000兆瓦,是无法比拟的。
特别是在生物质能领域,一些技术不仅分散且不够成熟。很多人认为自己的技术已经不错、可以开发了。在开发过程中,技术拥有者就可以成立一个公司,或者自己再找另一个公司,说服投资人接受并投资新能源产业,所以有很多企业在开发一些分散性的技术。
而成熟的技术,只要买来就可以大规模使用,这样的话,谁有钱谁就可以进入这个产业了。如光伏产业,大多数是现成的技术,从国外进口气能机,然后把它做好。又如把光刻做成光伏芯片,然后将其封装起来,95%以上是克隆,这个技术本身没有什么太神秘的。如果想要在这个方面做得更好,只要在光率上提高两个百分点。
但凡是投资,就有风险存在,新能源产业也是一样。一旦这个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规模化了,这个行业要么形成技术性的垄断,不容新人进来;要么就会产生资金性的集中,小钱没有投资能力,就没有这么多机会,必须大资本才能干,这样就会导致一些企业的投资打了水漂。
CEI:与光伏、风能相比,一些冷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却举步维艰。
周大地:绝大多数新能源产业特别是比较冷门的生物质能,因为技术本身的成熟度低以及经济性差,所以发展困难,很多技术不是拿来就能用的。即使有现成可以拿来的技术,它的效果也不够好,效率低、转换率低,或者运行条件不稳定,加之经济性差,所以,虽然有政策支持的优势,也顶多让其活下去,不能让这个产业发展起来。
政府的补贴也是有限度的。政府有很多事情要做,为什么要补贴新能源产业,不补贴其它产业?况且,这个新能源产业还不是发展最好的,所以政府只能在一定的政策范围内给一定的补贴,企业也得担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出现投资苦、难的状况都是正常的。现在,新能源企业想一边享受着国家的优惠政策,一边还想着暴富,长远来看,这是不可能的。
CEI:对于新能源产业已经产能过剩的观点,你认同吗?
周大地:应该看到的是,新能源产业本身还是有挑战性的,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有机会上网,说明技术还不成熟,但存在机会。太成熟的技术已经世界知名了。不过,虽有机会,但是市场容量有限。
现在,风电一年能发电1000多万千瓦,这已经过剩了。而光伏电池行业,每年95%以上的出口相对国内市场来说就是产能过剩,中国不应该大量出口这东西。不能因为打了一个新能源的牌子,就把高耗能产品出口这茬给掩盖了。
核心还是技术
CEI:如果要保持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企业层面需要着重解决什么问题?
周大地:企业需要沉下心来研究科技创新,在掌握核心技术方面下功夫。即便是技术很成熟了,也不能无限扩大产能,更何况,现在的技术还不成熟,还有很多地方要靠技术和科技来提高,不是简单地扩大了制造能力,就能在新能源市场上站得住脚的。
CEI:新能源的布局呈现出什么特点?这样的特点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吗?
周大地:现在很多投资人对新能源产业投资的积极性太高,地方政府也把新能源作为所谓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很多地方政府打着这个旗帜招商引资,这儿盖厂房,那儿建园区,待到投资建成后,都不知道市场在哪里,况且技术是否先进还是另一回事,很盲目。这样也容易形成重复建设,这是恶性竞争,肯定会导致大量的投资打水漂。同一个省有好几个市都要成为全国最大、亚洲最大、世界最大,这是不可能的。“最大”只有一家。
在我看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时间、规模要取决于新能源本身经济性的变化,如果新能源产业是一个长期享受政府补贴的产业,而这个补贴肯定又是有限度的,是不可能实现产业的真正壮大的。
从新能源产业布局上来看,需要解决应用问题,制造一些领先世界的中国品牌,而不是简单的制造能力的提高。现在我们的很多新能源产业都还是在搞简单的制造,甚至连设备都不如人家,或者一些关键性的大部件都是进口别人的。努力的范围都是在产业链的末端,这样是不行的。 [page]
CEI:从全球角度俯瞰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你认为目前我国与国外是不是在一条起跑线上?
周大地:总体来看,新能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新鲜的,虽然有几十年的研制过程,但并没有解决它的经济竞争性问题,所以过去发展的规模、速度不是特别快。现在由于气候变化等问题促使它发展得更快了一些。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赶超世界发展步伐的速度还是很快的。风能的发展速度现在是世界第一,风能的装机可能在今年内也会成为世界第一,太阳能的制造能力在世界上也是非常大的,有些生物质能的技术也不错。
但是要真正缩短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关键装备、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材料这四个方面长期积累下来的差距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追赶。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新能源技术还在发展阶段,也没有太成熟。如新能源汽车与普通汽车相比在某些性能方面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从这方面讲,外国所谓先进的这些技术也没有成熟到家,大家都还在探索、发展的阶段。
择优扶持
CEI:与国外相比,我国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是否更为给力?
周大地:新能源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这些政策对新能源的发展促进作用很大,没有政策,很多新能源企业活不下去。
所以我们《可再生能源法》以及国务院后来为《可再生能源法》配套出台的相关政策有很多。可以这样说,我国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政策,在很多方面比国外的政策更为充分。
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地方政府帮忙却没帮到点儿上,反而被产业推着走了。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支持鼓励相对弱,却在制造能力和过渡技术的支持上很卖力气。简单地说,很多政策是被利益集团推着走,对科学性和系统优化方面的研究还不够。
CEI:按照你的逻辑,挑选合适的新能源产业是政府的必修课了?从政府层面来讲,应该如何扶持新能源行业,核心应该是哪个方面?
周大地:我们曾经建议,新能源的补贴政策应该加大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在引导科技攻关方面下功夫,而不是简单的开厂,只要企业能装机生产就行。
同时,在新能源建设方面应该更具有针对性。我们主张到西北地区建设大型的风场、光伏,因为这些地方风电资源丰富,风力强一点、光照强一点、发电时间多一点、规模一大就会成本便宜一点。
但从应用方来讲,如何运输这也是个问题。很多人主张太阳能应该搞分布式建设,以应用为主,在用户终端发展,而不是在千里之外的地方建设几个十几万千瓦、20万千瓦的光伏电厂。那只能是范围问题,更大规模化的应用要考虑用户问题。
现在的新能源产品都比较贵,这还需要对其系统进行优化。我们的政策不能什么贵就支持什么,而应该是支持那些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就像是给花浇水,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择优支持,看花浇水。哪有漂亮的花就往哪浇水,不漂亮的就少浇点水,那些市场竞争力较弱的行业就要想办法使其变得漂亮点。
有那么多漂亮的花,为什么要找一个丑的来支持?不漂亮没关系,但要有变为天鹅的潜质。
CEI:你认为未来10年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会呈现出怎样的态势?在行业格局和产业布局两个方面上会有多大改变?
周大地:政府对于能源产业的发展都有战略性分析,各种能源占有什么样的发展比率都有具体的数据。
我认为,新能源的发展应该严格的按照国家规划来发展,而不是一哄而上,超规划的风险要让企业自身去担当。不要因为这个行业是瘸子、拐子,政府还得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不应把新能源与增加GDP联系起来,这是不对的。
中国的能源市场是有限的,而且能源总量的增加速度肯会降低,不可能总是保持8%以上的增长率。整个能源空间就这么大,你搞多了新能源就要少搞点传统能源,但是总需求是一定的,投资不能以贵为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是先要把终端需求做好,把节能做好。
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之内,从能源供应方面来看,依次是水电、核电、生物质能、风电、太阳能。在2030年以后就要看它们技术进步的情况了,2050年以后争取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加起来占到能源总量的百分之二三十,或者更多。
CEI:可以将新能源产业发展定位为未来支撑中国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支柱型产业之一吗?
周大地:在可预见的50年之内,新能源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能源。以后的支柱是五个,煤、油、气、核、可再生能源,其中水电是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其次是风能、生物质能,再其次应该是太阳能。
总之,新能源产业还需要慢慢做,不能着急。政府已经在扶持,新能源企业就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能再一天到晚的要政策、要扶持。一个需要政策扶持的行业不可能成为一个赚钱的行业,在产品昂贵的情况下,让大家掏钱让你发财,这怎么可能?扶持也只能保证你的生产维持和科研费用,不可能暴富。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