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中科院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将如何谋划、怎样作为?记者日前独家专访了中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
上天入地下海,谋求重大突破
记者: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中科院而言意味着什么?
白春礼:党中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无疑是责任更大、任务更重,同时机遇也更多了。我们将按照“顶天立地”的总要求,致力于重大创新突破,变跟踪、同步为引领,抢占全球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我们按照“上天入地下海、宏观微观贯通、顶天立地结合”的思路进行了整体布局。“上天”主要是指牵头负责载人航天与月球探测工程的应用系统并参与其他工作;“入地”是指深部资源探测核心技术研发;“下海”主要是承担“蛟龙”载人深潜器及其他深海探测设备的一些关键技术研发;“宏观”是指大到宏观宇宙,进行天文学和空间科学研究;“微观”是指小到基本粒子,主要开展中微子测量、高温超导与拓扑绝缘体研究和量子通讯研究;“顶天”是指开展前沿探索,抢占未来制高点,如先进核裂变能和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等;“立地”主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储能电池、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低阶煤清洁高效梯级利用等研究和产业化,以及开展农作物新品种与农业示范、重大疾病防控与新药创制、应对气候变化碳收支认证研究等民生健康与环境问题的研究。
总之,我们一方面要瞄准可能发生革命性变革的重要基础和前沿方向,在原始创新上取得突破,建立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提出新思想;同时,要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的知识基础和科技支撑。
实行开放兴院,加强协同创新
记者: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对此您如何理解?
白春礼:加强协同创新,是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最佳途径。中科院将继续按照“开放兴院”方针,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加强与高校、企业等创新单元的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今年8月份,我们与教育部联合实施了“科教协同育人系列行动计划”,包括开放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和大学生科研实践等10个项目,旨在与大学建立功能互补、联合互动、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共享科技资源、推进科教融合。按照计划,中科院每年将选派高水平的科学家到高校,为学生讲课、做专题报告,介绍前沿的科研动态和创新现状;向高校开放300个左右各类实验室,每年接收的研究生不少于3000名。该计划得到研究所和高校的热烈响应,目前已有80多个研究所和50多所高校加盟。
就在前几天,中科院牵头发起了“全国科学院联盟”,有17家省级科学院参与。2013年,该联盟将新建科研合作平台30个,面向地方和企业开放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服务于地方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注重市场导向,加快成果落地
记者:在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方面,中科院有哪些新打算?
白春礼: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直是中科院的工作重点。今后,我们将更加重视加强科技创新与市场的联系,更加强调需求牵引和市场导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撑。
近期,中科院先后与国资委及其所属的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中石化、中石油、航天科工、航天科技等11家大型中央企业签署科技合作协议。我们将与这些大型骨干企业共同组建创新联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开展多种形式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加快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对于中科院所属研究所创办的科技企业,我们将彻底摒弃“小富即安”思想,鼓励研究所降低股权比例,吸引更多社会投资,谋求更大发展。以联想为例,多年来中科院不断降低持股比例、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加盟,加快了联想的国际化步伐。
自2008年起,我们与联想控股合作创办了科技孵化器“联想之星”,集“创业培训、天使投资、开放平台”三位一体,帮助科技种子企业尽快成长,促进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得到联想之星培训、投资的学员企业均实现了不错的发展,目前已有1家在A股上市、1家在新三板上市。
此外,我们还通过改革评价标准这个“指挥棒”,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对于应用类研究,我们着重评价目标完成情况、成果转化情况以及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对于产业化开发项目,着重评价对产业发展的实质贡献。这改变了以前“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单一导向,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