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节能降耗 新能源汽车成车市新宠

   2013-06-24 华西都市报(成都)
45
核心提示:  电动车优势不烧油不烧气100公里只需6元用油百公里只需3升养车零花钱220V充电锂电质保10万公里时速120公里绿色无污染    
  电动车优势不烧油不烧气100公里只需6元用油百公里只需3升养车零花钱220V充电锂电质保10万公里时速120公里绿色无污染
  
  何为新能源汽车?
  
  所谓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西方媒体用“中国正踩着油门追赶美国”来形容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然而,传统汽车带给这个世界的却是能源的耗费和越来越多的污染。随着人们对环保、健康、节能的重视,以节能降耗为标志的新能源汽车正成为车市新宠和发展潮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根据规划,到2015年,四川省力争新能源汽车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工业增加值30亿元,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达到1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初具规模。
  
  一种战略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
  
  随着石油供求矛盾日趋紧张,机动车尾气污染日益严重,很多城市已成为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的重要污染源。面对能源、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家都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减少石油需求、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和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和发挥绿色低谷水电效用的有效手段,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家产业竞争能力、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应用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的整体趋势,并且成为汽车产业新的增长点。
  
  我国已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八五”到“十一五”国家“863计划”等研发积累,在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多个领域的自主研发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平台。
  
  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国家有关部委于2009年启动了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截至2010年年底,国家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已扩大到25个,6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共有54家汽车生产企业的190个车型列入《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2010年各类新能源车型年产量为7181辆。
  
  一个重点
  
  推广电动车是发展重点
  
  以纯电动客车、专用车起步,快速实现规模化量产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点。通过5-10年甚至更长时间努力,构建电池正极材料—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子控制系统—电驱动总成—电动(混合动力)汽车整车开发—充(换)电系统—电动汽车应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形成规模较大、对国民经济支撑有力的产业。
  
  我省汽车产业具有一定基础,零部件配套体系较为完善,科技实力较为雄厚。在运营及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成客、川汽研发生产的电动公交车已在成都市试点运营,至2010年底,已在国内顺利投入15辆川汽野马牌和4辆成都客车蜀都牌纯电动客车示范试运营;省电力公司与成都市共建的电动汽车充电站也已在成都建立5个充电站和600个充电桩;分布在北川新县城和游仙区的绵阳市首批30座电动汽车充电桩已正式建成,乐山、绵阳城市充电站建设已展开,我省成为全国第一个系统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省份;成都进入全国第二批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这将全面推动我省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和运用。
  
  一张宏图
  
  2015全省新能源汽车年产1万辆
  
  按照《四川省十二五“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至2015年,全省将初步建立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品牌产品为支撑的研发、制造、售后服务、配套设施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自主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
  
  到2015年,力争新能源汽车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工业增加值30亿元,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达到1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初具规模。力争示范运营城市公交、市政工程车5000辆,公务车、出租车各2000辆,私家车3000辆,共1万辆规模,并建设相应的充换电配套设施。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